明 无款 《蚕织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 无款 《蚕织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局部)
此次“云展览”也是继疫情之后博物馆在策展方式上的一种探索。抛开简单把线下实体展览搬到“云”上,重新整合资源,消除现实世界中文物的借调程序,实现众多在物理空间内不可能达成的“相聚”。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肆虐,展览纷纷转为线上举办,从最初的迫不得已仓促上阵,到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线上展览改变的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展示模式,更深层的策展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业内更期待看到的是,它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生产方式。于是,举办“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的想法浮出脑海,以数字化手段将展览和藏品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捕捉和呈现多维信息对象的方式向观众提供探索、学习和分享体验。不久,台湾辅仁大学的研究生毛羽纯前来实习,博物馆学研究所的两位同事倪梦婷、季一秀也陆续到岗,浙博信息中心的林梦璇在本职工作之外,为我们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这样我们就组成了最初的策展团队,并以基本上每周一会的节奏推进。我们像园丁那样低头专注于脚下的土地了,辛勤地耕耘不仅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魅力,并且暂且忘记疫情的肆虐,从精神上安定下来。但是,浩瀚画卷,就像充满魔力的土地。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曾风趣地描写过一位园丁的肖像画:他说摘好这一株就完工了,但其实当他刚直起身子,马上又会发现地里的几根杂草,然后又发现哪里的花下忘了翻土,进而又决定挪动一下几株靠得太拥挤的花,就这样一直弯腰劳作下去……策展不仅是架构一个展览的框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学术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的实习生团队,南京博物院曹清老师、上海博物馆凌利中老师、国家博物馆的朱万章老师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后期,浙博之江馆区建设综合科的王静和陈屹泛也在本职工作之外,帮助整合和汇集资料。中国美术学院的毛建波教授在眼疾的情况下,帮助审读文本。中国美术学院的干佳薇老师几易其设计稿,让展览得以完美呈现。浙江大学白谦慎教授为展览题写了标题,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鲍复兴先生为展览创作、篆刻了展徽。国内外女性展览海报拼图
在技术层面, 尽管“云展览”实现越来越不成问题,但在实现阶段大多数“云展览”项目仍是线下实体展览拍照、建模到线上。在屏幕上看这样的“云展览”,只是一个替代之选,一旦线下展览开放,它的意义也许只归于留档的作用。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东晋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 故宫博物院藏
湖南长沙的战国帛画,山西太原张肃俗墓的北齐陶俑,南京晋墓的女陶俑,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安康白家梁的宋代捧物女俑,西安的元女俑,内蒙古赤峰元代壁画,明清两代仕女画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多是理想化的、虚构的美貌女子,但是,每一幅都是在风云际会中, 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合力促成的 ,代表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当然在风格、技法、情节设置乃至人物的选择上,都不尽取决于创作者的个性。所有详细罗列起来几乎可以编撰成一部“美人史”,在一部辉煌宏大的历史的背后,掩埋着一代一代女性的不见经传的坎坷人生。看美人图像的意义将不再只囿於视觉,“城头变幻霸王旗”或许也可以在小女子的一颦一笑和衣袖的褶皱里面找到蛛丝马迹。宋 无款 《盥手观花图》 天津博物馆藏
明 唐寅 《秋风纨扇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费丹旭 《罗浮梦景图》 无锡博物院藏
第二单元 绣罗翠微明 仇英《临宋人画》上海博物馆藏
美丽是古代女性不懈的追求,加上“为悦己者容”思维的推波助澜,整装修容、追求外貌的姣好,遂变成古代女性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女性的梳妆过程具有隐密性和私密性,而古代绘画中有不少描绘女性梳妆打扮的题材,为我们窥视古代女性梳妆的闺中之秘提供了途径。绘画中展现的美女往往都经过精心的梳妆打扮,佩戴精致的饰品,身着多彩的衣物,焕发令人沉醉的风采。诸多的女性梳妆图除了展现闺阁女性梳妆打扮的美好姿态、顾影自怜的忧愁,也带有照镜反思、端整仪容和品德的教化意义。清 潘振镛 《仕女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簪珥璎珞清 任熊 《瑶宫秋扇图》 南京博物院藏
第三单元 云幕椒房清 费以耕、张熊 《梅花仕女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古代社会对两性的基本规范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正位于内”。“闺阁”的原始意义就是内室的小门。男性活跃的社会公众空间是广阔的、宏观的,而女性日常生活的闺阁空间是局限的、微观的、宁静平淡、波澜不惊、循规蹈矩的。清 顾洛 《 仕女妙清图》 常州博物馆藏
名山胜水清 张城 《仕女图》 山东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 逝水流年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中国古代女性是有“人设”的:一是身体不能超越家居范围,二是行为不能超越家务范畴,三是意识不能超越家庭范式。清 费丹旭 《听秋啜茗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相夫教子清 冷枚 《春闺倦读图》 天津博物馆 藏
素手女红宋 无款 《耕织图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 无款 《蚕织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
第五单元 闺阁芳菲明 薛素素 《兰花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女性在家庭之中通过“母教”而间接呈现的力量那样强大而持久,更容易成为章学诚所说“公器”。封建上层社会妇女有了闲暇,又不甘全无生活目标。为此,亟待教化,演习种种才艺,袁枚就是热衷此教的文人之一,“授业”旨在使女人变得更忠实、驯服,在精神上和生活中进一步被奴役。有的家庭,女性的行为也可能得到父兄、夫婿的欣赏、珍重和支持,如蕉园诗社的每个才媛(前后有12位骨干)均有诗集问世,她们中的部分同样一专多能,能诗擅画,她们的才干也有被记录到官方的史志中,得以使整个家族获得荣耀。虽然仍然不过是男性世界的分支细流而已,但女性抑或可以是读者、作家、书家、画家的身份出入公众的视野,有的还成为成为职业画家,维持生计。清 顾韶 《柳如是幅巾小象》 上海博物馆藏
才情风雅清 缪嘉惠 《桂菊鹦鹉图》 苏州博物馆藏
才思隽秀清 恽冰 《牡丹图》 安徽博物院藏
此次展览采用的“云上展”可视为策展思路的一种探索。在展品信息的呈现上,突破了实体展厅文字说明牌的限制,在传递展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策展团队还对每幅图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包括作者简介、画面描述、款识与钤印等内容,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捕捉展品多维信息。展览海报
展览的探索还体现在功能的延伸上,除按照策展思路排布的观展“线路”外,还有庞大的拓展图库,方便观众检索展品信息。以展览为内核向外辐射,延伸至1000余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100余个国内外女性主题相关展览超链接、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以及在线观众调查与互动,让观众在观展中探索、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