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五代石殿全貌(摄影:傅盛)
石殿复原(建筑制图:徐东)
该石殿建筑最特别的是采用了六铺作带令栱。斗栱在垂直于殿身的方向上出了三跳,从而让屋檐远远伸出,像伞盖一样将造像及屋身笼罩其下,根据石殿复原的建筑可确定表现的是一座单檐攒尖的高等级佛寺建筑。虽建筑属五代,但雄浑舒朗的气息明显带有唐代建筑的遗韵。石殿斗栱局部(摄影:傅盛)
该石殿在建筑技术史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框架式建筑,都要设计拉结结构对抗荷载扭矩,此佛殿斗栱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每个瓜子栱上都加了一道罗汉枋,让斗栱层节点联系更多,从而改善了唐代斗栱纵向拉结较少的不足,但从技术来看,这处斗栱有两个技术难点,也是斗栱技术的发展,难点一是起拉结作用的横栱、罗汉枋的增加对斗栱跳长分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稳定的唐代跳长25分°基本模数不能容纳如此多的计心结构,迫使改变跳长分值计算体系,逐步向宋代30分°基本模数过渡。难点二是均质化补间的使用,促进了对补间里跳的重视和设计。从现存建筑实物来看,这两个技术发展在北宋中期后才逐渐在全国普及,故而安岳这处五代佛殿是建筑技术发展转折期的先行者。石殿顶部(摄影:傅盛)
苏轼在《灵璧张氏庭院记》中说:“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可见四川建筑以工巧闻名于世,居全国前列。安史之乱后四川一带相对稳定,玄宗、德宗和禧宗三位皇帝避难入蜀,令不少艺术家、皇家工匠和高僧大德跟随并留在了四川,奠定了前后蜀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建筑上也多有创新。到北宋后期,四川建筑仍保持着这种高水平。但宋明四川历经多次战乱,现存最早的仅一座南宋建筑,不能代表四川唐宋木构的整体水平。此次安岳发现的仿木佛殿推测是以此石窟寺原有的土木建筑为蓝本而造。石殿复原图(建筑制图:徐东)
作为巴蜀地区的宗教中心之一,自隋以来安岳寺观林立,仅清代安岳县志所载具规模者就达百处,相互间激烈的竞争及大批能工巧匠和各地僧尼的到来,造就了安岳佛寺道观鳞次栉比的盛况,也是安岳乃至巴蜀地区唐宋宗教建筑领先和创新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