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的竹器制品,鹤、蟹、鱼来自崇明竹编师傅郭志高;下为马根发的流动竹器摊
随着科技产品和工业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生活,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农耕文化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当走入展厅,看到兔子灯、挂满竹编制品的沿街叫卖的自行车、百脚架、秤杆等物件时,不少“80后”会引发出一系列童年回忆:展览中王宏春制作的手工兔子灯
由一件件童年器物生发出回忆的同时,也默默在想,它们是什么时候一件件被替代的?似乎没有一个具体时间,只是在匆匆的时代中无声地离开,如同它们背后的手艺人一样。周祺在采集信息
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走入“师傅”何永娣收集的崇明土布
然而,在何永娣的口述记忆中,过去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她幼儿园时就看妈妈织布、并从中了解配色,十五六岁时就可以织出一块完整的布,出嫁时的布也是自己织的。“我织了八块,不同的花色。现在本地50岁以下的都不会织了,我结婚后也没织过。”9月6日,何永娣在艺术馆公教活动中演示纺车
在展览现场展示的织布机和纺车也来自崇明,其形式让人联想到古代绘画中纺车的形式,而这些器具本身也即将进入历史之中。在展览现场展示的织布机和纺车
在展览中,还有一位名叫张福平的铁匠师傅,他主要从事丁耙、田刀、锄头等农具,他的生产作坊在浦东新区大团镇。在前期的田野调查中,策展人林清和周祺一起走访过他的作坊,从他们的描述中可知,如同过去印象中铁匠打铁一样,张福平在打制过程中也需要大火炉、风箱等设备,但随着城市进程和城市管理的推进,现在大团镇已经不允许烧煤制造业的,所以目前这间作坊如何存续也是一个问题。铁匠师傅张福平制作的农具
在展览呈现的所有师傅中,年纪最大的是生于1933年的庄金生,他是一位草编师傅,无论是实用性的用芦苇或稻草编织的蒲鞋,还是玩具类的逗小孩的草编小鱼都别具一格;同样从事草编制品制作的来自嘉定的孙逸娟阿姨,制作的草帽、草编包、糖果盒等曾经用于出口,这些日常用品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但却退出了日常生活。庄金生的草编小鱼
孙逸娟,1949年生于上海,照片拍摄信息:2013年8月,嘉定区,嘉定镇
展览中的藤编和竹编
当然,并非所有的师傅都来自市郊,很多师傅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边。在展览入口处有一台挂满竹器制品的自行车,源自在虹口区走街串巷的马根发,这位师傅原是汤惟杰在路上遇见的,此后周祺在其出现的区域守株待兔,才记录下这位师傅的日常。马根发,1954年生于江苏,照片拍摄信息:2014年5月,虹口区,临平路
展览现场,马根发的流动小摊
周祺的速写记录
在徐汇区太原路上,有一家开了很久的小店,大凡经过的人都会被店门口的手写美术字吸引,这家店的店主名叫费宝英,店门口的小牌子已经写了22年了,写这些美术字是因为店的地方小,很多商品没法都摆出来,但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为小店的招牌。小店的出售的货品带有季节性,往往是冬天蛤蜊油、永字牌热水袋,春天樟脑丸,夏天折扇,开学季卖书套……一般丈夫负责进货,她负责看店。在展览中,来自小店的物品是竹制的百脚架。太原路上费宝英阿姨的小店
此外,做兔子灯的王宏春师傅住在浦东新区浦电路,周祺在城隍庙与他结识,交谈中才发现原来王宏春几乎和自己是邻居;而在兔子灯(灯彩)区域,还有来自李政师傅的金鱼灯、龙灯和李建国师傅的生肖灯、麒麟灯,他们虽然同是为元宵节制作灯彩,却带着不同的技艺和个人风格,也让人感受到手艺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学。展览中的灯彩部分
三位灯彩师傅的信息
而对于城市与城郊师傅的不同,策展人林清认为,城郊的师傅常常是自产自销,而城市中出售手作制品的小店更像是“买手店”。金山探访竹编师傅(左起:姜庆共,周起、马德岗,林清)
采访川沙薛师傅的店铺.
五场“系列展”关注日常生活之中的设计展览中崇明区城桥镇许文明师傅(1941年生于上海)做的升箩
而在田野考察和走访中,周祺也体会到时代发展让手艺式微,有些师傅有了第三代便放下手艺回家看孩子;做砣秤师傅的店里也卖电子秤……砣秤和百脚架
但不同于其他展览或非遗研究,此次“你身边的上海师傅”并未涉及到工艺传承,对此周祺认为,“我们对手艺的愈渐消失无可奈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尊敬,把他们做的事情客观记录下来,形成文献,形成一个个可供后人参考的尽可能详尽的‘标本’。”《上海师傅》内页
这种“标本”式的记录也是徐汇艺术馆“设计与生活系列展”的一贯的宗旨。“设计与生活系列展”开始于2014年的“上海篮子”,当时展览所展示的50个篮子(筐、篓),不是古董,也不是收藏品,是上海近郊家庭中仍然在使用的生活用具,由周祺在一年多时间里,分别采集自本市城内、郊外的30多家小摊、店铺,其中一部出自上海本地的十多位竹编手作人之手,这次展览所展示的50个篮子(筐、篓),不是古董,也不是收藏品,是上海近郊家庭中仍然在使用的生活用具。回顾六年前做的“上海篮子”是对现今部分上海手作人的生存样本,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手工艺制作档案。展览在探讨当下上海日常生活、手作人和设计的现状的同时,提示人们关注渐渐消逝的竹编手作人曾带给大家的简约的日常生活状态。2014年的“上海篮子”展览海报
一年后,系列展推出第二展——《上海字记》。《上海字记》是姜庆共先生花费5年时间,在中文语境下,以印刷术和出版物为线索疏理的一份近现代汉字书写和设计的基础档案,这份基础档案也为我们保存了二十世纪上海教育、经济、政治、出版、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种种记忆。 当时的《上海字记》展以数百件文献案例陈述了自传统书法以后,上海汉字书写和设计的百年历程。同时由十位前辈设计师和字体书写者的口述记录,构成了一部汉字书写和设计的基本档案,对当代汉字设计的创新、传播和教育将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6年,“上海屋里厢”中席闻雷拍摄的华山路上的上海人家
2016年,“上海屋里厢”成为徐汇艺术馆“设计与生活系列展”的第三展,展示了摄影师席子拍摄的上海老百姓家里场景的纪实照片。照片中“七十二家房客”“螺蛳壳里做道场”,两代甚至三代人同居一室的情况以照片的形式真实地呈现,也带观者了解一个更生活的上海,这些照片也成为了上海近代建筑内的普通人家屋里厢的影像档案。2017年,“百年上海图画”展品
2017年底,“设计与生活”系列展的第四展聚焦“百年上海图画”,于文学、儿童读物、科学美术和商业设计领域中,汇集了近百位绘画者的200件作品及实物,呈现20世纪上海插画艺术的图像简史。2017年“百年上海图画”展览中,观众热烈地讨论
此后,便是正在展出的“你身边的上海师傅”,跨越六年,“设计与生活系列展”始终立足上海本地文化资源的探究,解读设计的根源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呈现日常生活的样貌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系列展的策展人林清认为,回顾过去的手艺和设计,对当下中国创意和设计的发展起到疏解脉络、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另一种交流的角度。《上海师傅——最后的手作记忆》(中英双语)
注: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10月6日周祺、汤惟杰将带来 “你身边的上海师傅”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