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敦煌”里的白露 来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壁画中的白露莫高窟第172窟,盛唐
在中唐第159窟的壁画里中,士人双手合十坐于水前,已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野鹿在身边飞驰,他也全不在意。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千年后的白露时节,再看窟中壁画,泥土湿润的味道、桂花的香气依旧,一珠露水,就能把人洗净,瞬间澄明。莫高窟第159窟,中唐
民间说,“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红枣”,白露时节的葡萄最香甜。敦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明显、空气干燥,加之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为优质鲜食葡萄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敦煌种植葡萄、食饮葡萄的历史由来已久,葡萄也成为了敦煌壁画的经典图案、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献 《沙州伊州地志》局部
葡萄原来的名字更有古意——蒲陶(也写作“蒲桃”)。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 初唐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交流更加密切。西域的音乐舞蹈、农作物等相继传入中国。莫高窟第209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葡萄串、葡萄叶随缠枝波状弯弧分布,葡萄串一种为写实形,一种为花形,与葡萄叶相间绘饰。色彩有青、绿、红、赭、白,对比鲜明,清爽悦目。莫高窟第322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古代绘画中的白露秋景宋人《赤壁图》故宫博物馆藏
据记载,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而七月十六正是白露节气前后,故明代仇英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赤壁图》画得也皆是“白露横江、断岸千尺”的秋景。其中上海博物馆一图,用笔峻健方硬,应是他得到周臣指授,力学李唐等南宋院画的盛年时作品。辽宁省博物馆一图,与仇英在项元汴家《临宋人六景》画风相近,应是他较晚之作。仇英 《赤壁图》辽宁省博物馆
此外,明代不少绘画作品也表达了白露时节的气候,如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明代宫廷画家林良《月下芦雀图》,便写深秋月夜苇塘一角,夜色苍茫,万籁俱寂,一轮明月半隐于云间。水边数枝芦苇错落斜出,一对鹡鸰鸟依偎枝上,恬然安适。尺幅之中静中有动,生机盎然,其境清旷幽美,墨淡韵远,富情于景。画面构图清疏,含蓄隽永。明 林良《月下芦雀图》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明代沈贞《秋林观瀑图》(轴)画了溪山观瀑之景,画面取高远之势,山势幽峻,瀑泉烟锁,二老策杖于秋林之下,作翘首指观之状。用笔粗放,墨法清润。沈贞为沈周伯父,于此可徵沈周粗笔一路之家学渊源。画上自题: “秋林霜重叶痕斑,白发萧萧二老闲。握手相逢无个事,不因论水更论山。洪熙元年秋八月望后二日,西庄沈贞吉。”可见这件作品表达的亦是白露前后的景象。明代 沈贞《秋林观瀑图》(轴)苏州博物馆
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气愈重,只要待到每日太阳归山之后,白天的热气就会很快消散,拂面的风便有了怡人的清爽。“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杜甫诗中的白露意境在画中依旧可循。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册之雁来红》湖南省博物馆藏
注:本文据敦煌研究院及部分博物馆官方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