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和俞白眉联合执导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提档上映了。
占尽了多部重磅电影相继撤档的天时地利人和,《银河补习班》在上映第一天的预售票房就轻松破亿。
热度是有了,可口碑却在急剧下滑。
直到现在,仅6.2的豆瓣评分与电影宣传期的“万众期待”大相径庭,“逻辑硬伤”“过度理想化”“不切实际”,一系列带点调侃和负面的形容已经代表了电影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与认知。
在这之前,邓超执导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口碑惨淡,豆瓣评分低至4分,这似乎让他意识到,搞笑类型的电影已经不再是市场最受欢迎的主题。
于是这一次,他将目光投放到了亲情、催泪与教育领域,试图通过努力塑造的父亲形象,引起观众的共情。
只是,也许邓超忽略了一点:现在的观众,已经越来越聪明了。
毫无疑问,通过这部作品,观众能体会到邓超的诚意。
卖力的表演、充沛的情感、大手笔的宣传,这部电影足够真诚。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多给电影打分的观众,都会看在超哥的诚意上,或多或少地多给半颗或一颗星星。
但内容上的硬伤,仍然是不可否认的缺陷。
电影讲述了一位“背锅”入狱的建筑师父亲,在出狱后面临种种困难,却仍以顽强不认输的精神,带领着儿子勇往直前,最终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儿子培养成才的故事。
父亲马皓文坐牢的七年,
儿子试图用手电筒帮他照亮回家的路
剧中,邓超饰演的父亲对应试教育发出挑战,而他挑战的赌注是:让成绩排名班级倒数第一的儿子,在学期末时总分考进年级前十。否则退学。
这是个几乎没有胜算的赌约。
不,去掉几乎。这就是一个没有胜算的赌约。但令人诧异的是,邓超竟然做到了。
而他“做到”的方式更是有些荒唐:扔掉儿子的练习册、告诉儿子不用写作业、在快迟到的上学路上带儿子去感受大自然(还遇到了混混被暴打)、在临近期末考的时候帮助儿子逃学去看航天展……
就是这样的“教育”,令儿子马飞在期末考试中,通过老师们对他作文成绩的二次打分,“顺利”排名年级第十。
这样的“奇迹”,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可能发生吗?这是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第一个点。
而邓超本人饰演的建筑师,曾是家喻户晓的东沛大桥设计师,更是1990年亚运会的火炬手。可他亲手建起的大桥,却在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塌了。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受人陷害,反而主动替设计院的所有人背了黑锅,锒铛入狱,坐牢七年。
他在狱中签下了妻子送来的离婚协议书,在狱中受尽各种社会混混的辱骂和欺负,更令人绝望的是,即使七年后他出狱了,也仍旧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找不到工作,还被旧人一顿羞辱;他养不起儿子,就去私人诊所卖血;他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却还处处给儿子灌鸡汤、挑战权威……
在这个爸爸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但为了体现这样的精神,刻意制造的冲突太过明显,这是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第二个点。
无数观影后的人表示,进去的时候做好了哭湿纸巾的准备,看完出来却只觉得侮辱了自己的智商。
要说《银河补习班》真的差到让人无法接受,其实也不是。我想大家纷纷吐槽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原本对它的期望偏高,所以不自觉地为它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基准。
除了剧情硬伤,它带给观众的温情、感动和精神传达还是比较成功的,也真正做到了通过这些较为“浮夸”的剧情,引起我们对抛开情节之外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命运与反抗
无论情节冲突制造得多么刻意,观众还是能轻易感受到马皓文和马飞父子俩命运的坎坷。
比如,父亲被冤枉入狱,儿子因此遭人欺负;父亲一边被迫卖血,儿子一边被教导主任当成垃圾败类;父亲找不到工作,儿子跟着他睡在大街上;还有诸多的父亲和儿子分别被人围殴的场面。
再比如,父子俩去看航天展遇上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在草坪上玩捉迷藏碰见昔日结仇的社会混混;儿子的航天飞船在返程路上意外失联……
也许你会从他们“倒霉”的遭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你会忍不住感叹生活辛苦人生太难。而就在这时,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向你抛出一个最坚定的信念——
不认输。
马皓文在不停地反抗命运。
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申诉自己被人陷害的委屈,被拒绝无数次依然坚持寻找着事件的真相;
他不向命运屈服,被人踢到泥坑一次,就爬起来一次,被人侮辱一次,就重生一次;
他从不轻易放弃,在洪灾发生后,连警察都来劝他节哀,他却依然一次次拿着喇叭喊儿子的名字,给他生的希望……
马皓文的不放弃,深深影响着儿子。
所以,他也像父亲一样勇敢反抗命运带来的不公和苦难,在队友放弃希望时人仍然拼命寻找和地面联系的方法;
在教导主任三番五次的羞辱下依旧没有不肯学业;
在被比自己高大威武的人欺负时,抱着爸爸送给自己的地球仪的残骸,猛地扎进河里逃走……
在这对父子身上,你能清楚看到他们“命运由我不由天”的执着,这样的执着仿佛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
但凡还有希望可及,你就千万别放弃。
关于亲情与信仰
《银河补习班》让我觉得最感动的地方,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马飞的期末成绩出来,没能进入年级前十,在班主任发现作文分数的问题之前,大家都以为马飞要被退学了。
他的继父老孟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拿着一串鞭炮,不顾学校保安的制止,顽固地将鞭炮点燃,看着垂头丧气走出来的马飞和马皓文,冲着他们大喊:
「儿子,没事儿,这破学校咱不上了,整个市里别的学校你随便挑。
你记住:你孟叔叔别的没有,就是特有面儿;马飞,你别的没有,就是爸爸多!」
几句台词,整个影院一片哄笑,老孟无伤大雅的臭屁劲儿和作为生意人特有的江湖气把整个电影的温情推向高潮,他作为继父,对马飞视如己出的关怀,深深地戳中了许多人的内心。
没错,很难得,这部电影没有狗血的争抢孩子的戏码,没有继父继母的恶毒,也没有生母生父只生不养的无奈。
正相反,它所充盈着的,是那个年代长辈们对孩子特有的关怀,以及生父与继父之间因为爱而产生的本能的认同感。
这种淳朴的情感,正是电影在主线之余想向观众传达的、现代人越来越缺失的情感诉求。
在马飞之后的成长路上,面临很多诱惑、选择和时,父亲曾经对他说的话都会在某一瞬间被想起,那便是独属于父子之间的,一生都不可磨灭的默契和希望。
关于梦想与人性
电影开篇,是马皓文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他作为民族英雄、东沛大桥的设计者举着火炬,将自己亲手做的地球仪送给儿子,他对儿子说的第一句便是:
「等你长大后,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后来,在他最潦倒落魄的时候,他依然告诉儿子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是靶子。
与传统父母不同,他的教育准则不是教导孩子认清现实,而是鼓励孩子追求梦想。
当他带着儿子逃学去看航天展的时候,儿子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自从考入了年级前十,马飞的人生开始开挂。他成了全校最优秀的孩子,他顺利考取了航天员,继而通过选拔代表中国飞上月球。
故事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尾,可温情却就此打了住。
已经两鬓斑白的马皓文,意外得知了当年陷害自己坐牢入狱的真相。他当场和陷害他的人扭打在一起,并再次上了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上醒目的版面“害”马飞被领导请去谈了话,为了自己的前程,马飞第一次劝父亲放弃继续追查。
很讽刺吧,父亲几乎用自己的一辈子教育儿子不放弃,而到头来,却被儿子劝他放弃。
为了自己的成功坦途,可以轻易忽视父亲的委屈和坚持,有人说这是人性使然,也有人说,这就是理想化教育的恶果。
那么,马皓文的教育到底成功了么?这是电影留给观众的最后一个思考。
马飞的飞船在太空失联后,
父亲试图用手电筒帮他照亮回家的路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可以拉到文章开头的动图看看)
写在最后
一位因父母离婚而很小就离开父亲身边的朋友,
在跟我一起看电影时偷偷地哭了。
他和我相识五年,
我见他哭的次数不超过五次。
于是我知道,
这部电影中的某些情感传达,
深深地戳痛了他心底的那根神经。
无论电影的情节是不是荒唐,
也无论这样的父亲是不是过度理想化,
但有一点一定是真的,
那就是一位父亲对子女浓浓的爱意。
体会过这般爱意的人,
总有一天会像马飞一样,
在闯荡人生的这条路上,
将爱化成黑暗中的一束又一束光亮;
而缺失过这种爱的人,
大概也能够从电影中获得一些温暖和释怀吧。
电影不够好,
但也足够好。
如果因为这部电影,
你想起了某个人,某件事,
明白了某个道理,
亦或是获得了某种力量,
我想这两个半小时的笑声和泪水,
就都很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