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开始尝试一系列新路径。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推动实施“中非影视合作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组织“中国联合展台”参加法国戛纳等国际影视节展;启动“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扶持一批重点外宣项目等。截至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65个海外文化中心,“中国电影展”成为很多驻外使馆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工作项目。
合作拍片作为“中国故事”落地和传播的有效途径,以不断创新的模式和内容,承担着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我国已与英国、韩国、新加坡、日本、法国、俄罗斯等二十余个国家签署政府间电影合拍协议,并与北美、欧洲、澳新地区的主流院线和重点影院达成合作协议,推动影片海外同步发行。中法合拍的《山河故人》《狼图腾》《夜莺》,中韩合拍的《重返20岁》《赏金猎人》《我是证人》,中印合拍的《大唐玄奘》《功夫瑜伽》,中英合拍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暴风雨与仲夏夜》,中日合拍的《妖猫传》《又见奈良》,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以及国际影响力提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时间都去哪儿了》海报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相关国家及地区的电影合作正稳步推进。中国、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五个金砖国家继《时间都去哪儿了》《半边天》之后,再度合作拍摄《邻里》。中国还与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南非分别合作拍摄《音乐家》《巴铁女孩》《尼玛·可可西里》等影片。从亚太到非洲,从欧洲到拉美,在共建“一带一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征途中,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和品格,成为“中国故事”的当代书写对象,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勤劳友善的形象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起,成为银幕上的国家形象新“名片”。在此背景下,更多中国电影人和影片在国际舞台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提升的稳定力量。从2012年至今的十年间,王景春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获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贾樟柯获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金马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导演;成龙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同样首开华人获奖纪录;《暴雪将至》获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主演段奕宏摘得最佳男演员奖;徐浩峰执导的《刀背藏身》获得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乔梁执导的《塬上》斩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奖。
文化产业中以影视、新闻、出版为主体的核心层,以及新媒体、网游、动漫、文旅、经纪、会展、广告、衍生品等业态构成的外围层和相关层,在技术赋能、数字科技发力的整体国力和经济提升环境下,其外延的动态拓展和升级迭代,某种程度上成为产业硬实力的重要指标。《长津湖》《流浪地球》《八佰》《哪吒》等影片的成批涌现,贯通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IP巡转孵化,境外收购与投融资在海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泡泡玛特与漫威、哈利·波特、米奇联名礼盒等电影衍生品开发,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初具规模。电影和互联网头部公司集群,以及众多的腰部企业、长尾厂商,正在由电影“走出去”转向布局大产业战略,积累全球项目势能、释放活力,开启国际交流的新征途。
以中国近邻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例,中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中博世纪传媒有限公司联合韩国电影制作发行公司,打造中博与韩国影视合作平台,主打国产影片在韩国市场的营销。移动电影院则通过线上的方式落地韩国,以“中国类型电影”展映单元,推介《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被光抓走的人》等优秀中国电影。与这些国家的合拍片、翻拍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如中日合拍片《妖猫传》在日本的票房突破近1亿元人民币。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影片的传统票仓,由于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上的地缘亲近性,包括缅甸、越南在内的多国,对历史、武侠、家庭题材的影片需求很大。日本、韩国等国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其市场对海外电影数量需求巨大,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开拓和深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