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泥孩者,选自清﹒董棨《太平欢乐图》
各地经典的泥塑造型以小动物或喜娃居多。如浚县泥咕咕,大多是小动物造型,尾部有小孔,吹气时 “咕咕”作响。高密聂家庄的“泥叫虎”,原是 “锅子花”,也就是正月里点的烟花。放完烟花后,放火药的泥墩子便可做装饰用。再如凤翔的坐虎,喜庆艳丽,在当地的文化中有驱魔辟邪保平安的寓意。无锡惠山的“大阿福”,是以民间故事中的“沙孩儿”为原型的胖娃娃,也是当地人喜爱的吉祥装饰。这类畅销的经典泥塑制品,造型简单,多用翻模的塑形方式,再人工上彩,配色艳丽夸张。生产快、需求大、价格也低廉。戏文泥人也颇受民间欢迎,大户人家在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常用戏文泥人作供奉或装饰,增添年节气氛。这类题材多用手工捏制,做工更加精细,也更显泥塑艺人的功力。很多泥塑产地都以此为特色。凤翔泥塑“大坐虎”
惠山泥人“大阿福”
“泥人张”的成名必然以天津本地的民间文化与泥塑产业为依托。过去在天津,也有泥塑产业。天津卫地处九河下梢,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水陆码头陆续建起,至元朝时已成为重要的军镇和粮运中心。漕运的兴盛,不仅从南方带来了粮食,也带来了妈祖文化。天津天后宫里供奉的妈祖,不单是海神,还能保佑当地人子孙延绵。天津人求子的习俗便是去天后宫栓一个泥娃娃。逐渐,与泥娃娃相关的泥塑产业也发展起来。“泥人张”张明山
泥塑界“大V”张明山张明山塑《余三胜戏装像》
张明山塑《谭鑫培便装像》
谭鑫培先生便装照
天津赶庙会时会搭建一些茶棚,供人看戏时休憩。当地绅商们借庙会的茶棚陈列字画古玩,来展现自己收藏的艺术品。张明山趁此机会,欣赏到了许多名家字画。长期的学习观摩,提高了张明山的艺术修养。后来他自己学习书画,研究石刻和碑文上的古朴图案和花边。据清末天津教育家严范孙回忆,张明山“能画巨幅山水,工而且速”,他曾帮助天津名匠“包镶李”完成连景寿屏,“凡其阙处,悉以笔墨补之,峰峦楼观,顷刻立就,相得益彰,遂为名作。”塑古斋二道门后院的正厅墙上,过去挂有一张约有2米高的寿星像,便是张明山所作。今天津艺术博物馆就藏有一些张明山的白描画稿,似其为泥塑打的草稿。这些皆可印证张明山亦善于绘画。张明山塑《孙夫人试剑》
张玉亭塑《三娘教子》
惠山手捏戏文《杨门女将》
泥人张彩塑的儒雅气质和时代特点,不仅让市民觉得新奇有趣,也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追捧。天津邻近北京,南北文人、官吏进京多路过天津,尤其在清后期,城厢文明发展,有众多文化名人和富商长居于此。本属匠人之流的泥人张成了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因此,坊间也有了李鸿章延请泥人张塑像,泥人张贱卖海张五的故事,表现了民间手艺人德艺双馨,不事权贵的气节。苏州泥人《少妇哺婴》
相传,张明山曾教授海派画家任伯年“捏像”的技艺。任伯年是宋代以后,少有的兼做雕塑的画家。他在上海玩紫砂,做茶具、烟斗,也留下了一尊他父亲任淞云的泥塑。据其子任堇说:“此先王父淞云公遗像,先处士以捏像法取得之。侧坐笼袖,宛然生前神采也。”任伯年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也是他绘画的启蒙老师。任伯年在儿时就能将见过的人描画得入木三分,打下了扎实的人物画基础。根据任伯年的生平经历,他的捏像法极有可能是从苏州山塘、虎丘等民间泥塑艺人那学来的。任伯年虽未在天津营业,但他却在天津享有声誉。光绪年间,天津上海间海上交通已很发达,来往两地的商人很多。当时任伯年的画在商人眼中已成为可靠的投资。所以他的作品经常从上海贩到天津。其时,泥人张的作品在上海也有售卖。《申报》在1886年5月下旬至6月初登载过一则宝善阁新到天津泥人张人物泥塑的广告。据载,张明山在60岁以后曾南下到南京、上海等地游历,赠予任伯年《武家坡》泥塑以作留念。还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张明山晚年受清宫赏识被召入宫,但他不贪恋权贵,渴望自由,于是逃到上海,在任伯年家隐居了数年才返回天津。这或许是民间为两位闻人编纂的传奇故事。二人是否交往密切,尚未有直接的证据。同时代的南北两位美术大师在人生轨迹和创作上的诸多相似,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任伯年紫砂泥塑任淞云小像
任伯年作《任淞云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捏像”这一绝活有何玄机,今已不得而知。不过,今可见张明山制的泥塑《蒋门神》(高11厘米)、《文官像》(高6.5厘米),尺寸小,未上彩,都颇符合“袖中捏像”的特征。这两尊小像人物造型精炼,虚实得当。尤其是蒋门神,一脸横肉,双眉紧皱,面部表情细致入微。身体线条简洁,双手一背,大腹便便。寥寥数笔就把恶霸盛气凌人的气焰表现出来了。张明山塑《蒋门神》,天津博物馆藏
这两尊小像虽传神,但未必有现实中的原型。今观张明山以熟人为原型创作的几件彩塑作品,便知民间赞誉张明山泥塑的“像”与“真”并非夸张。如张明山塑造的邻居彭掌柜,天津士绅严仁波、严振父子,人称“花活刘”的木雕名匠刘国华等,不仅人物容貌身形各具特征,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特质也十分明显,即便未见过真容,也足以让人信服。徐悲鸿先生很早就听闻泥人张技艺绝妙,但在未见泥人张手迹前,尚存怀疑。1931年,徐悲鸿在严府见到张明山所制严仁波坐像后,被深深折服,称“全体结构,若三十年前之照相”。张明山塑《彭掌柜》
张明山塑《严仁波坐像》
张明山塑《刘国华像》
“泥人张”的后浪之声“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
天津博物馆藏有张玉亭作品《梅兰芳<黛玉葬花>戏装像》。1916年正月十四日,梅兰芳在北平吉祥戏院首演了他第一出红楼戏《黛玉葬花》。不同于昆曲时代的《葬花》,古装新戏《黛玉葬花》在服装、发型、化妆以及唱腔和舞蹈上都做了很大的创新。第三场梅兰芳饰演的黛玉一上台,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黛玉梳“品”字形古装发髻,上穿蓝色大襟短袄,下系白色绣花长裙。首段总白念毕,紫鹃取锄上,为黛玉脱外衣。接着,黛玉做观燕、扫花、葬花各折,融入了梅氏独创的“镰锄舞”。张玉亭塑的“黛玉葬花”便聚焦了这经典的一幕,不论是人物面容、服装、体态都还原得十分精准,一脉相承了其父的艺术风格。梅兰芳《黛玉葬花》戏装照
张玉亭塑《梅兰芳<黛玉葬花>》
张玉亭一生勤勉,直到年逾九十,眼力衰退,才停止创作。张玉亭留下的作品有二万多件,其中有大量的古装仕女,广受欢迎。不过他塑造的最精彩的形象,莫过于一群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若说早年张明山以台上的名角儿为模特,那张玉亭则是对着城厢百姓写生。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市井日常的《吹糖人》《哈欠僧》《掏耳僧》,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的《搬卸工》《木工》《渔妇》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张玉亭的作品抓住了人物一瞬间的神情和动作,如吹糖人鼓足腮帮,青筋暴起的一刻,掏耳僧越痒越想掏的微表情,都是寻常人生活中随意的举动。然而这些动作一经凝视,便显得夸张又灵动,观赏者仿佛都能感同身受。张玉亭塑《渔妇》
张华棠塑《算卦》
徐悲鸿将张玉亭的泥人作品与西方现实主义大师的艺术相对比,认为其技艺水准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此二卖糕者与一卖糖者,信乎写实主义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特鲁悖斯柯依(Troubetskoi)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刻家达鲁(Dalou) 虽有工人多种稿本,藏于巴黎小宫(Petit Palais)。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Constantin Meunier)争一日之长。”徐悲鸿更为感慨的张玉亭以普通百姓和劳动生活为创作对象。在当时,从事泥人彩塑的属于匠人,并不入主流。艺术题材也以四王山水为正宗。张玉亭在继承“泥人张”金字招牌后,没有乘势依附权贵,而是选择了用平民视角,创作生活之美、人民之美。这种选择也为“泥人张”在技艺传承和风格延续上开辟了长远的道路。张玉亭塑《吹糖人》
张玉亭塑《卖糕者》
张明山晚年四处游历,把打理塑古斋的事务全交给了张玉亭。塑古斋在张玉亭的主持下开启了不同以往作坊的经营模式。张玉亭塑《麻姑献寿》
第三,参加国际赛事赢得更大声誉。早在张明山的时代,泥人张彩塑就已被在华西人关注。据载,张明山与津门画家刘小宇去上海时,每次都会带去许多作品待价而沽。“抵沪后,西人多来参观,门户为穿。素为中国艺术抛弃的泥人工匠,竟受西人崇拜,欲聘往外国,张以年迈推辞。后皇会一套由西人出巨资购去。”皇会,又称“天后圣会”,是天津规模盛大,汇集各种表演的迎神赛会。泥人张的皇会泥塑,共有三百余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以及宫桥伞扇等赛会道具,极致精巧,洋洋大观。《津门杂记》也有记载“西洋人曾以重金购之,置博物院中,供人观赏。”1915年,泥人张的16件作品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名誉奖”。 民国时期的天津是北方商贸金融中心,中外游人如织。有了国际奖项的背书,泥人张的销售推广也更有说服力,几乎成了游客到天津的必购名产。徐悲鸿先生去同升号买泥人时,“肆主言美国赛会,此类货物, 如何获得荣誉,洋人之如何喜欢称赏,凡来天津,无不购者。吾乃照洋人之例,凡购卖糖者一、卖糕者二、卖卦者一、胖和尚二,欣然南归。”可见,徐悲鸿是听了店家的推销,购买了外国游客的常规“套餐”。1915年泥人张作品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名誉奖
张玉亭塑《天后像》
1937年抗战爆发后,泥人张的发展转入衰落期。同升号生意凋敝,张景福去世,张锟、张铭、张钺本应继承祖业,迫于生计也只得转行去工厂做工。张家坚持制作泥人的只有张景祜了。到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张景祜还在街边叫卖手工小泥人,勉强度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
张景祜塑《选花布》
“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铭(右)与他的两位藏族徒弟
泥塑家杨志忠塑《颗粒归仓》,1978年
“泥人张”自得名至今,已有六代传人,传承了近200年。如今第六代“泥人张”传人张宇守护着“泥人张”的老品牌。掌管着“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和“泥人张美术馆”。不过,他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直言“‘泥人张’已经结束了。”他说,父亲和爷爷也都认为,技艺是跟人走的,“泥人张”已经终结在历史,后人则需要不断地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