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澎湃新闻记者在西岸美术馆看到,此次展览的空间正是此前特展“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所在展厅,不同于当时迷宫式的展陈,展览“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将不同时代的国内外设计师作品置于相对开放的空间,构建起横跨近百年的对话。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展览“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分为六个部分。在“自然与装饰”部分,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安德烈亚·布兰茨(Andrea Branzi)的《树5搁板》将树从自然装饰物直接变成了作品的结构组成,使其看起来像是还在“生长”。本杰明·格兰多戈(Benjamin Graindorge)的《卧树长凳》将树的形态与长凳的形态融为一体,展现出材料与作品的生命过程。
《树5搁板》,安德烈亚·布兰茨

《卧树长凳》,本杰明·格兰多戈
技术的发展为当代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然而人们仍然渴望与自然建立连接。在展览的“碎形图案”部分,从贝壳、雪花到海岸线,设计师们以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碎形图案为灵感,将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结合,来模拟自然世界的现象。生态设计的倡导者大卫·特鲁布里奇(David Trubridge)集合多种元素,来构成其系列作品的装饰结构。而 NENDO 设计事务所则对几何形状和空间进行研究,增加了装饰性图案的使用。所有这些设计和建筑实验,都体现了装饰物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图案衍生而来的,无论那些图案肉眼是否可见。
《索拉灯》,大卫·特鲁布里奇
“珍奇屋”是展览中的一个特别部分。“珍奇屋”最早出现在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用于收藏陈列动物类、植物类与矿物质类的稀奇物品。在“设计与奇思”中,设计作品、植物照片以及其他手工艺品之间的对话,就如同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珍奇屋—样。从法国古典派代表人物劳拉·阿尔滨基洛(Laure Albin Guillot)的明胶银盐印相片,到MAD建筑师事务所受到自然启发所做的“火星烛台”,自然的历史影像与基于自然的想象共存一室,诉说着漫长故事。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珍奇屋,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珍奇屋”展出的明胶银盐印相片
以自然为线索,展览引出了设计的历史。在展览的介绍手册中,列出了从18世纪初到21世纪的艺术与设计风格演变,从“洛可可”到“数字化革命”,这些设计史上的“革命”反思当时的社会现象,关照自然,并逐渐形成新的风格。“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词汇“rocaille”,指的是一种混合贝克与小石子的室内装饰物,这种风格起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反对工业化生产的千篇一律,从而回归自然,形成一种受自然元素启发的新美学。
《羊舍折纸沙发“云”》,杨明洁

《无题》 周洪涛
事实上,相较于一般的设计与装饰品,展览中的大多数展品更像是艺术品,对此,现场的一位导览员表示,希望观众能够在展览中看到,设计与艺术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彼此融合。这一点在展览的“设计与奇幻”部分得到了最为直接的展现。马塞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将装饰转换为“总体戏剧”体验,并由此展开“奇幻”维度。他的《虚拟的内部》系列沉浸式影片以梦幻的装饰引人共鸣。迈克尔·汉斯迈尔和本杰明·迪伦伯格在其《数字怪物-石窟11》中参照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石窟。自然与人工通过岩石和奇怪形状相融合,从而拥有了建筑的几何元素的装饰。“无论这些作品是由未经加工的材料制成,还是受到古老传统的启发,它们的共性都是模糊的形态、功能与材料设计、手工艺、雕塑以及新科技之间的界限,也在允许奇幻出现的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策展人玛丽-昂热·布拉耶尔在展览序言中说道。
《糖椅》,马塞尔·万德斯
展览“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从2020年11月12日持续至2021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