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推动文化发展的亚东图书馆图片右侧较高的楼房为亚东图书馆旧址
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的“文化出版与传播中心”,是出版人的乐土。现代出版发行家汪孟邹1913年在上海创立亚东图书馆,其前身为安徽第一家新式书店——安徽科学图书社,在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迁至上海——很快成为新潮思想与进步文化的活跃阵地。现代出版发行家汪孟邹
1913年,在陈独秀等人的号召下,安徽第一家新式书店——安徽科学图书社迁至上海,更名“亚东图书馆”,由此书写了中国近代出版史的辉煌篇章,其出版发行的《新青年》杂志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中国20世纪初新思潮的传播及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亚东图书馆“革命功勋场”的历史地位。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左起,前排:汪协如、汪乃刚、章希吕、程健行、余昌之;后排:章近江、章志金、章焕堂、汪原放、吴嗣民、周道谋)
胡适致汪原放信札
在开幕式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章清表示,在当时,杂志、报刊是最有传播力的宣传媒介,因此出版这些期刊的出版社成为了有影响力的机构。早期,这些杂志的读者数量是惨淡的,陈独秀去北大后,逐渐形成了出版社、期刊与大学之间的互动,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胡适留学日记》手稿、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以及胡适与友人往来信札等具有瞩目的文献价值,既是20世纪初新思潮仁人志士友谊的见证,也是重要历史时期大变革的重要见证。展览现场
《胡适留学日记》,见证其内心独白与思想演变胡适留学期间与友人合照
胡适(中排左一)和同学持康奈尔大学校旗合照
胡适(前排左一)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及同学合照
胡适(前排右一)与康奈尔大学中国学生俱乐部成员合照
胡适于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胡适留学日记》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于1939年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在《自序》中说:“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一册就寄给他看, 请他代我收存。”又说:“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它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作提要,札记,写信,谈话,演说,作文,都有这种作用。”胡适说:“这几十万字是绝好的自传。这十七卷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此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曾表示,《胡适留学日记》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本雅集。对他来说,有幸见证这本真迹,实在难能可贵!《胡适留学日记》中不仅有日记、简报,还有照片和胡适先生的手绘图稿,资料可谓是超乎想象的丰富,“胡适哪天结婚的?别的版本可能没有,而这本日记上记载了他结婚的场景。”此外,陈子善还表示,《胡适留学日记》对于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是一件具有高价值的事情。而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陈麦青曾表示,对于当时的影印技术来说,能将这样的宝作出版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把收藏展出供大家研究成为当下的一种观念。”开幕式论坛现场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陈独秀
陈独秀, 《<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作
陈独秀写于1923年12月20日的《<科学与人生观>序》手稿,现在平心去看,无论在当时及今天,均意义非凡,值得深思。在他看来,“科学与人生观”不是什么“永恒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到某特定阶段被注意及引发人们困扰、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派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加入科玄论战之中。陈独秀, 《<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作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胡适《跋<红楼梦>考证》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
过往红学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难以接受,在自己考证《红楼梦》的研究《石头记索引》第六版中表示胡适的观点不能征服他。胡适随后发表《跋<红楼梦>考证》一文,其中含“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指出蔡元培所用方法过于守旧。汪孟邹致陈独秀信札
《胡许通信集》手抄本
此次“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为巡展,将展至9月13日。随后,展品将移至杭州、南京,最终回到陈独秀与胡适的故乡安徽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