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题字的章汝奭先生
近来论书者日多,而书法的中心问题是笔法。古今书家每对后学强调要“笔笔中锋”,这究竟对不对?我愿就管见所及提几点看法。笔墨与砚
颜真卿 《祭侄稿》 (局部)
实际上,要使点画呈现出“力”之所在,也必须“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而只有点画有力,才能有“肌肤之丽”。强调“中锋”,强调“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要求锋毫着纸铺开运行,使副毫常在两侧,使写出的点画浑圆饱满,做到“万毫齐力”。谛观前人法书,其点画大多具备这一特点。而正因为如此,才使人觉得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既刚劲有力而又骨气充盈。显然,在构成点画当中由笔心铺开着纸是使点画浑厚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在历代书家的论述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论及如何使笔心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运行的技巧的。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笔笔中锋”是“要求”,是“目的”。这与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需研究的各种“技巧笔法”——等手段是不可混淆的两回事。至于宋代米元章在论书中提到“人只得一笔,我独得四面”,是否意味着否定“中锋”的要求呢?我以为不是的。米的原意似应理解为使用圆锥的毛笔要能做到笔画向四面八方运行都能通过各种技法做到“令笔心常在画中行”,以达到圆满而有力的目的。而这一点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里附带提一下古人喜用“八”字,如“八分书”、“八面锋”、“八法”等。“八”字除作数词用外,尚有相背之义,如“八分书”即指凡向两侧波挑之隶书谓之“分书”)、因此强调“笔笔中锋”是不错的,而精研笔法却是临池学书的首要问题。苏轼 《黄州寒食帖》 (局部) 纸本墨笔 纵33.5厘米 横11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盛制帖》,北宋,纸本,行草书,纵27.4厘米,横32.4厘米
(二)“中锋”的要求和多变笔法之间的关系柳公权 《神策军碑》 (局部)
总之,字要有神采就必须点画饱满有力,这就是“笔笔中锋”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使这支笔一直在自己有意识的控制之下。通过各种适当的技艺使写出的点画得乎心应乎手。这就是精研各种笔法的任务。章汝奭书法
不是题外的“题外话”唐代《书谱》局部
章汝奭书法局部
章汝奭书王世禛《秋柳》四首并序(局部) 18x55cm 成扇 2006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但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也造成很多的混乱。譬如提倡所谓“新魏体”就是一例,硬要把这种称不上艺术的东西说成是“书法”,真使人啼笑皆非!现在当拨乱反正之际,我以为我们所有书法爱好者应该尽可能抓紧时间,把老一辈书家的卓越技艺继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之所以敢于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就正于先驱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