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故宫蹲守6年,他拍下30000张绝美照片,单霁翔院长被他打动!

2019-10-02 10:27  私房艺术   - 

偶然听闻,
故宫博物院因为工作需要
将暂停开放11天,
得知此消息,
不少网友表示很可惜,
本想趁着休假去故宫玩,
结果却无缘进馆。

 

 
看不到故宫,
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还好有人早有准备, 
河南一个摄影师苏唐诗,
蹲拍故宫6年,
拍下3万多张故宫绝美照片,
足够你看到故宫重新开放!
 
 
天上乌云密布,
地上故宫屹立,
两者像天与地的对决,
更像古与今的对峙。
震撼奇幻,大气磅礴。

 

 
朱红色的宫墙,
金色的琉璃瓦,
一个撑伞的游客,
在雨后的故宫停步驻足,
寂静欢喜,意境悠远。
 
 
故宫的春花,秋月,
夏日,冬雪,
故宫富丽堂皇的龙阙凤檐,
朱门金殿,绿柳红墙,
全都被他收入镜头里,
一眼万年。

 

 
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
和谐的色调,诗意的风景。
每一处都散发着深远的意境,
极致的惊艳与魅惑,
牢牢地锁住人们的目光。
 
 
静观这些照片,
有种盛世王朝落幕的苍凉,
又有处事不惊的淡然,
故宫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尊贵典雅,
静观历史变迁。
 
《风云紫禁城》
 
他镜头下的故宫,
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威严和高冷,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统治和神秘,
而是走下神坛贴近生活,
鲜活有温暖的建筑。

 

 
6年间他在河南与北京之间
先后往返40多次,
他用着普通的相机,
走着游客所走的路线,
用老百姓的视角去拍,
故宫好像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每一张照片都像
在和数百年历史对话,
告诉这个寂寞百年的建筑,
我们懂它,它不孤单。
 
 
苏唐诗说:
“我心中的故宫,
其实很平常。
平常的故宫里,每个角角落落,
每个分分秒秒,
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
任何时刻,任何角度,
无处不在的美。”
 
 
越平凡越可贵,
越接地气越真实,
好的照片,是会说话的。

 

 
当他从3万张照片中层层筛选出148张,集结成《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的时候,甚至连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都被照片中的生命力所打动,并为这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亲自作序,写寄语。

 

单院长执掌故宫7年,
苏唐诗拍故宫6年,
单院长刚退休,
画册便集结完成。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
都曾把最赤诚的热爱献给故宫,
都希望故宫能被更多人了解熟知,
不谋而合的理念让他们惺惺相惜,
才有了这场隔空对话,
我来到过你的城市,
走过你来时的路。
 
《风云紫禁城》  摄于北京故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无数人看到这些照片都被惊艳得说不出话,堪称视觉盛宴!人们好奇,苏唐诗到底是何方大神才能拍出这样精美的照片,而任谁也想不到,他并非全职摄影师,而是在河南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
 
 
苏唐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受家庭的影响,
他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
喜欢摄影、绘画、书法。
 
《一花一界》
 
长大后成为一个民警,
但是由于工作繁忙,
长年累月的辛劳甚至
导致他的右耳失聪,
腰椎病发作成月都站不起来,
后来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上下来。

 

 

为了缓解压力,
2006年,
他重拾年少时的爱好,
买了第一台相机。

 

 

刚开始练手,
他决定拍家乡的黄河故道湿地的晨雾。
为了一张照片,
他连续十几天天还没亮,
就开车从县城赶到黄河故道拍照,
拍到早上七点,
再开车回去上班。

 

《黄河故道的冬》

 

为了拍公园的水鸟过冬照,
他在严寒刺骨的冬天,
连续八天凌晨起床,
去湖边等候,
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
从不会为了节约时间,
而故意轰赶水鸟打扰它们,
始终非常耐心地等待。

 

《黄河故道·春》摄于2009年4月
《黄河故道·秋》摄于2011年10月

 

就是用这样的“笨”方法,
他拍了8年,
那时候的他见山拍山,
见水拍水,
古建筑拍的并不多,
说起与古建筑的结缘,
起源于2014的一次古建筑摄影大赛。

 

《十访开封山陕甘会馆》

 

当时在网上看到这个比赛后,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他投稿了一组
在山东单县牌坊街拍的照片,
却没想到从百万张照片中,
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
继而被评为十佳
“年度古建筑摄影师”。
 
《牌坊古韵》组照之一  摄于山东单县

 

第二年他接着参加,
他直接从40多个
进入决赛的摄影师中脱颖而出,
拿下总冠军,
他的总成绩与第二名的差距,
就等于第二名与第十名的差距。

 

《守望千年》
 
命运好像为他指明了一条方向,
他注定是为拍古建筑而生,
骨子里的传统让他愈发痴迷古建筑,
对古建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拍山陕甘会馆,
他连续10次开车前往。

 

《山陕甘会馆》摄于河南开封市

 

为了达到最好的光影效果,
他一直拍到游客散尽,
甚至被管理员放犬驱赶,
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会馆夜韵》摄于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

 

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他在香炉脚兽旁趴了近1个小时,因为太过专注,燃着的香火掉落衣服上竟浑然不觉。至今右胳膊还留有被烧灼后的疤痕。

 

《殊途同归》  摄于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正是在这种忘我的专注里,苏唐诗拍的照片越来越有禅意,越来越有深度。
 
连我国建筑摄影权威林铭述都惊叹不已:来自“最最不专业地方”的一位摄影师,却拍出了中国“最最专业”的古建筑作品!

 

《大美武当》
《牖影》  摄于河北承德行宫
 
民警与摄影师,
两个身份看似千差万别,
却又相辅相成,
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专注与坚韧,
不轻易放弃和妥协。
 
《彝塔风云》  摄于云南楚雄

 

苏唐诗说:“通过学习,我发现中国古建筑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关注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注重内在的气质与秩序,而公安工作所追求的公平、秩序、和谐,本质上与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拍摄古建筑正是作为公安民警的我追寻、展现和谐美、秩序美的另一有效手段。无法在公安一线维护秩序的时候,我愿用我的镜头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秩序之美”。
 
《拂》摄于郑州胡公祠
《翩然》  摄于河南济源济渎庙

 

古建筑在很多人眼中,
代表着枯燥与平淡,
苏唐诗却深知这背后
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拍摄于五台山菩萨顶
拍摄于五台山南山寺
拍摄于五台山南山寺
 
拍遍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
苏唐诗突然意识到,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之前几次拍故宫都只是为了“练手”,
却没有真正为其出一个系列,
所以,他决定专心拍故宫。
 
 
在这个摄影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人人都可以拍照,
但是苏唐诗每一次按快门,
从不是随手一捏,
每张照片都经过精心的构图设计,
这不仅仅是一张美图,
更包含着摄影师的审美和深刻的思想,
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辛苦。
 

 

为了拍故宫的雪景,
他时刻关注北京的天气情况,
在春运返程高峰期,
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
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
腿都站僵了。
 
《高云梵音》
 
结果拍完刚回家,
又遇上故宫上元夜,
故宫首次夜间接待游客,
苏唐诗还没来得及歇脚,
又一刻不停歇地赶回北京,
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
手脚已经冻得失去知觉,
却一直不舍得放下镜头。

 

 

为了拍故宫的雨景,
暴雨天,他顾不上穿防护服,
只给相机套上袋子,
在雨里一扎就是许久,
就算全身淋透,
相机进水淋坏他都在所不惜。

 

 

一次在闭馆时,
故宫突然天降暴雨,
十秒钟雨停后,
故宫上空翻云覆雨,
风云变幻,极其壮观,
但工作人员正在清场,
舍不得离开的他,
厚着脸皮疯狂地按着快门, 
只为留住这一瞬间的惊艳。
 
《妙铃梵音》
 
为了不让游客入镜,
他大清早就去故宫排队,
常常是第一个检票第一个进故宫,
然后在游客进入之前,
快速抢先站位拍照,
拍完立即甩开游客往后跑,
常常是进去最早,
走得最晚的一个。

 

 
故宫当了苏唐诗六年的模特,
他早已经对这个“老搭档”了如指掌。
每条路每道门都一清二楚,
几点几分光线会到什么地方,
哪个角落的站位会有什么样的场景,
甚至连御花园中
花开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三月的杏花,
四月的丁香,
六月的荷花,
七月的凌霄,
九月的菊花,
十二月的腊梅……

 

 
花开的多少,
花开的位置,
他全都如数家珍。

 

 
为了拍出故宫的文化内涵,完美呈现出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他买了很多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认真钻研古建筑摄影技法以及文化背景,不断扩大欣赏视野,丰富精神生活,逐步培养审美趣味,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云腾》  摄于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
 
正是在这样的积淀下,
在雨雪风霜里,
在花开花落中,
他拍的每张照片都能令人遐想深思,
传递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展现出万千工匠的勤劳智慧。

 

《天圆地方》摄于祈年殿

 

时移世易,
古建筑就像是个时光的见证者,
讲述着历史的更迭与兴衰,
尘封在史书中的记忆,
被苏唐诗用镜头一一解读。
他像个拿着相机的魔法师,
带我们见证了
中华数百年历史的更替变迁。
 
《风雨千年》 摄于云南楚雄

 

随着摄影技巧的愈发纯熟完善,
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与学习,
当有人半开玩笑地建议他开班授课,
他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决定开班,
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古建筑。
 
《圆》  摄于北京天坛
 
苏唐诗说:
“能够为民族血脉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文化,
把散乱的目光聚焦于古建筑,
进而树立起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他不求名不求利,
他只有一个心愿,
“我有一个小小奢望:
地球那么大,
人那么多,每个人来到故宫,
都能看见这样的故宫,
这样的美……”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盐田千春的“灵魂震颤”:阴翳美与能量场
下一篇:“梅兰芳访日100周年纪念公演”在东京举行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