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传“教师将取消寒暑假”的一则不实消息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一则通知:
原本是一条鼓励有资质的学校单位,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孩子监护,主动承担小学生托管服务的通知。
不知道什么原因,话题朝着取消教师寒暑假的方向去了,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话题也就越炒越热,最终变成了全网关注的话题——要不要取消教师寒暑假?
在做结论之前,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放寒暑假?
因夏天暑热,冬天寒冷,寒暑假期间,孩子在校或上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人身安全问题。因为以前的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暖气,不要说以前,就是现在,很多地区的教室里,除了有一些风扇,根本没有避暑驱寒的设备。
当然,外在环境还不是网友主要争论的焦点,把话题炒热的是有老师在底下评论,说自己平时上课教学非常的累,需要借寒暑假休息一下。
然后,就有一些不明就里的网友开始质疑,当老师有什么累的?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每年还有长达两三个月的寒暑假,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
当老师究竟累在哪里?我认为最根本原因起码有四点,第一:师资配比的严重失衡导致某些地区的老师需要对数百个学生负责。
有些老师每天要应付几十个学生,如果兼顾多个班级,一人教上百个学生也是常见的。别说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了,就连批改作业,都要耗费老师大量的时间,能不累么?
国家一直喊减负减负,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负没有减下去多少,老师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因为老师不能再依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起到提升成绩的效果了,这使得老师们更加的焦虑。
这里做一下对比,一线城市的学生作业不多,老师们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为什么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相对较高呢?因为好的师资力量几乎都流向了大城市。
第二:因为薪酬的不平衡导致老师身心俱疲
老师上课累吗?当然累!老师这份职业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煎熬,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处理突发事件都是老师的日常工作,而这只是单纯身体上的劳累,如果按照多劳多得的市场规律,教师薪资高些,也就无所谓了,但很多二三线老师的工资其实并不高。
教师的劳动薪资比是反直觉的,各地的教师收入也不相同,可录取分数线却是统一的,这就意味着,两城老师的工作目标一样,付出的精力一样,得到的回报却不同。
第三:教育升学制度及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问题
一所学校好不好,设施全不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财政挂钩,也就是说,越是没钱的地方,学校教资越少。
地方家庭,学生想要摆脱命运的束缚,只能依靠做题,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实则做题改变命运。最起码就目前而言,考试唯分数论,还算是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
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的提高分数。除了本校学生之间的比较,学校和学校之间还有录取率的比拼,录取率会跟老师的考评挂钩,最终以作业量的形式,反应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衡水中学模式就是典型的例子,社会只关注学校出了几个清华北大,丝毫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在乎这些学生最终的去向。
第四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的停滞不前
其实,很多考进985、211的学生,他们在工作中并不顺利,甚至屡屡碰壁。还记得之前极具讽刺意味的网络流行词“小镇做题家”吗?
所谓“失败学子”,被形象地称为“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村镇的寒门弟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学习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
但在步入大学后,有人感叹错过时代红利,有人学业荒废,哀叹前途迷茫。挣不脱小镇的束缚,进不去城市的围墙,成为他们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光靠做题进入名校,毕业后却发现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够用,这就是小镇做题家,因为他们只会做题。做题成了定式,框住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可题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我们的课堂里,所有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固定的解题方式,数学是这样,英语是这样,甚至语文也是这样。很少有老师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路径,因为那样既耗费时间、精力,也没有所谓的产出。
家长期望太高,是否能考进名校,分数高不高是唯一的标准;加强学生素质上教育,所谓素质也居然仅体现在分数上,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老师累,鼓励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创新回报又低,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四点因素互为原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做题家的弊病也会被越放越大。
解决素质教育问题,首先要从怎样定义优秀的学生和优质的师资开始。负责的老师,不一定是优秀的老师,考分高的学生,不一定是优秀的学生。
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生、员工,还是领导者、家庭成员,优秀的道德品质,成熟的思想逻辑,内驱力、好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不是光靠做题就可以形成的。
教育体制与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再去慢慢的改变。
希望“小镇做题家”的悲剧不再上演,也不要有“做对了所有的题,却还是过不好生活。”这样的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