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申请的项目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金融硕士 ,以及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金融硕士。申请结果为麻省理工学院被拒,帝国理工学院发了offer。目前在帝国理工读金融硕士。我的个人背景,本科在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GPA换算之后满分,GMAT 750 AWA 5.5。
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申请中的一些经验。
申请麻省理工的心得
想要申请麻省理工学院,需要的东西都很明显,学术能力,工作经验。基本上要有能申普通博士的硬学术实力,或者就要很quant, 然后能媲美MBA的工作经历。那他们可以抱有希望一试。能进去的人都是不用进去也能找到很好工作的人。举个例子,我认识的去MIT的学姐是香港HSBC IBD(汇丰银行投行部门)工作两年了想换个地方工作,就申请了MIT。她以前是北大 GPA3.7的水平。
还有个学长,刚进去MIT, 11月就拿到第二年的工作offer了,他这个offer跟MIT没有直接关系,也许MIT对他而言只是个进入美国就业市场的跳板。
这些人都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早已开始自己努力的。这种“清楚知道”,也不是别人跟你说,“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会知道的。我想这种品质应该早已萌芽了。然后就算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那个实力,还是得很遗憾接受事实。
最后具体该怎么努力,自己想办法,网上chasedream等等论坛已经有很多资源。
帝国理工申请经验
申请帝国理工时,我交申请一个月就立马offer了,属于比较快的。
2015年10月初考完了最后一次gmat,然后第一批就申请了。工作经历有两个实习,一个是在国内的基金,还有个外资银行(每个实习一个月)。
申请中有一部分考验你对市场理解、职业规划的。我本身比较留意时事,平时也经常看书,对industry本身有理解,这对申请很有帮助。因为帝国理工除了PS个人陈述, application form里也会有一些问题要回答,比如未来五年觉得整个市场有什么challenge,这个program如何帮助你准备应对这个challenge等等。 这些问题要回答得好就是个人的真实水平,很难包装。真正对项目有兴趣的人要早早地培养职业素养。
另外,要看你想申请的项目上什么课,你必须体现出你有很好的基础轻松应对这些课业。在本科的时候,我除了本校的finance economics这个joint major,我自己课外去自学了编程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不难想,行动起来自然会不断问自己还有什么我能做。
尽量早做准备这一点,是我要着重强调的。
有的学生gmat都焦头烂额了,当然没什么心思准备太多。我也是个例子。我很早就考了gmat,当时是700分,觉得暂时凑合,后来忙一个英国的义工(做了五个月)就停了,以至于我暑假不得不腾一个多月补刷gmat,好在后来上了750。
然后,重点,我没有用中介。这让我很被动。
我周围有同学会选择中介,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很大的工作量,以便能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提升。
我算是属于准备的比较早的,但每个学校都自己一个个准备,非常耗精力,以至于没申请很多学校。因为我还申请了data science,不断换方向,一个个学校针对的写文书,真的很累。 如果不打算用中介,同学们一定不要低估不断改PS、准备面试时的压力。
自己做early bird确实会做得更好,但当你决定不用中介,你真的要更早行动。
文书写作是很有技术的一个环节,如果说你GMAT要准备个3个月,我觉得留半个月full time给自己思考文书是完全需要的。 而且越早开始文书越好,因为当你自己反思自己写自己文书的时候,会不断发现自己有可以提高的的地方。而且隔一段时间,往往会发现有新的东西可以加进文书里。如果像我那样,10月才开始DIY写PS,申请时间很紧急的时候,其实我还是建议用中介。
结语
我现在帝国理工金融硕士在读, 以上纯粹有感而发,人和人的差距真是很大的,有人看我觉得我挺强,我看别人也是遥不可及,我这几年的感慨就是当自己稍稍得意想放松一下的时候,总会不断发现有人远远走在自己前面。如果学弟学妹没这种感触,可能是因为大家还没上路吧。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到大家,在申请上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