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徐为官 忧国济民
今年是林则徐逝世170周年。林则徐与江苏这片土地有深厚情谊。他在江苏先后担任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务,事繁责重,留下不少善政。
道光十二年(1832年),48岁的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当时,扬州钞关的税收点主要在“两口”和“三坝”,“两口”指当时江都的白塔河中闸与宜陵白塔河口,一些商船为了避开这两个关卡,绕道泰州通行,扬州钞关遂在泰州的滕坝、鲍坝、西滋河口增设关卡,这就是“三坝”。
林则徐上任不久就两次到扬州、泰州巡查,经过实地考察后,他提出了治理越坝逃税的主张:开展大规模的税收宣传活动,使船商懂得运销货物应该交税,并在关卡张贴明令禁止逃税、违者重罚的告示;责令泰州地方官员照章征税,并派税司赴泰州滕坝、西滋河口等地设伏稽查;严惩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的官吏。此举推出一年后,情况大为改观,扬州关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三年后,林则徐再度来扬州、泰州巡查,见积弊已除,甚为高兴,特在滕坝等处立《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同时再次在泰州口岸及三坝告示商民:贩运货物须至扬关缴税,不得避重就轻,私自绕越,否则一经查出,从重治罪。
林则徐是一位水利专家,而治水是为了稳定农业生产,这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经济的根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他听说瓜洲有个叫齐彦槐的人,造了一台提水农具——龙尾车。他认为“水利为农田之本”,“水道多一分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于是丢下手头工作,前去参观。林则徐看了后大喜过望,当即给予褒奖,说这种龙尾车名字好听,制作简便,不仅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还可以排涝泄洪,明令推广。他还在齐彦槐所作的一幅画上题诗抒怀:“前年去年两祷旱,杨枝滴水苏吾民。人无饥寒圣人悦,亲洒宝翰题遍璘。”民无饥寒,这对于地方官来说当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林则徐在江苏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这不仅为他的事业,也为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影响。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而被誉为民族英雄,在林则徐之前,广东巡抚阮元在道光元年(1821年)严禁鸦片,收到了一定效果,史载“此后烟虽不能净尽,然只在伶仃洋,不入口矣”。这位阮元是江苏仪征人,林则徐在江苏任官时,他虽退隐告老还乡,仍心忧国事。阮元对林则徐十分赞许,对魏源、龚自珍也很器重,有“阮公耳聋,见龚则聪;阮公俭啬,交龚必阔”之谓。龚自珍与魏源是同时期人,与林则徐也是挚友,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时,龚自珍亲自写了一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在这篇文章里龚自珍为林则徐出谋划策,提出了九条禁烟意见,并建议林则徐制造先进武器用于海防,最后全部被林则徐采纳了。
志同道合 放眼世界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不只是一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能臣廉吏,他还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是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代。那时,先进的中国人把眼光瞄向了海洋,对准了世界。在林则徐的身边,有一批与他同声相应的朋友,其中读者最熟悉的当数魏源、龚自珍了。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很受林则徐的称许。魏源二十岁那年,父亲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随父从老家湖南邵阳来京求学,逗留京师数载,很快便有了点名气,这引起了龚自珍的注意。道光十年(1830年),龚自珍邀请魏源参加了花之寺聚会,两年后的春天,龚自珍再次邀请魏源参加花之寺聚会。这些聚会名为赏花,实际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研讨学问的聚会。龚自珍是豪狂之士,如风雷,似霹雳,情到深处,歌哭长啸;而魏源却是沉默好思之人,如静树,似闲云,少言寡语,理性胜于感性。但他们却像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虽然有着不同性格,却毫不犹豫地粘到一起。此后,他们引为知音,常有书信往来,诗酒唱和,友谊至死不渝。龚自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逝世后,魏源顿生“雅士如林,知音日少”之感。次年,龚自珍之子龚橙抱遗稿来到扬州,请魏源帮助编订龚自珍的作品集,魏源欣然应允,并作序怀念。
由于龚自珍的举荐,魏源与林则徐等人相识。林则徐与魏源相见恨晚,同忧国事,堪称知己。还是在道光十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林则徐惊诧于比他小十岁的魏源反对腐败、主张改革的胆识。王凤生是他们两人的朋友,正直有为,但仕途坎坷。两人同情王凤生,魏源曾称王凤生是海内谈实学第一人,王凤生逝世后,魏源撰《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林则徐特为之手书墓志铭。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源不但对此拥护支持,而且对禁烟一事充满希望。道光二十一年三月,魏源在林则徐的推荐下,愤然弃笔从戎,到浙江参谋战事,后来他看到朝廷和战不定,“知与愿违”,才忧愤辞归扬州。
魏源的性格不适合于当时的官场,但他是具有治理之才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出任东台知县,任期虽不到一年,却得到当地人民的称颂。魏源更适合成为一位学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他的著作宏富,《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等等,而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是《海国图志》,而魏源编写此书与林则徐有密切的关系。
担当大任 完成巨作
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被贬新疆,他不耿耿于怀个人的荣辱兴衰,而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国事。他在广东禁烟时,为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搜集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主持汇编成《四洲志》一书。《四洲志》记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此书影响巨大,开风气之先,此后中国人撰写的研究外国史地、探索中国海洋的著作逐步增多,这些著作汇成了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时代思潮,林则徐也因之被后人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则徐途经镇江,与老友魏源短暂相聚。魏源一直关心林则徐命运,他得知消息,已在此翘首以盼。面对国事茫茫,他们忧心忡忡,然而他们并未因屡遭挫折而心灰意冷,而是坦诚地交换意见。林则徐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预感自己没有机会继续编写《四洲志》了,就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出版的一部分外国资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只争朝夕,迅速编撰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
林则徐知道魏源不仅有完成这项事业的壮心,更有完成这项事业必需的见识与能力。而魏源亦十分珍重林则徐的嘱托,他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蘋。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表达了他和林则徐之间的真挚感情,丝毫不因林则徐落魄失势而躲避,更不因怕被牵连而推辞,而是珍重林则徐的委托,恋恋于仓促的聚散,欢愁交集,却又说不出什么可安慰林则徐的恰当语言,更表达了对国事的忧心。诗中的“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是二人的共同信念——要同时注意西北和东南的边患。
《四洲志》不足九万字,魏源编《海国图志》,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搜新旧资料,并利用了多篇魏源自撰的论文,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海国图志》的体量和内容深度,都超过了《四洲志》。
《海国图志》初成50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扬州出版;此后数年,魏源再接再厉,在地理学家邹汉勋、汪士铎等人协助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补为60卷本;咸丰元年(1851年)扩充为100卷本,次年刊行于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源于此书。这本书问世后,其影响力不局限在中国,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林则徐以为官廉能、家风严谨而著称于世,更以开眼看世界引领潮流。中国人凝视世界的双眼,再也不会闭上,在经历了无数风浪后,这双眼睛更加深邃。(潘宝明 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