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线粒体基因组证实5200年前青藏高原人群对现代西藏人群有遗传贡献
新华社拉萨3月20日电(记者春拉)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众号20日发布科研速报称,3月18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在线发表文章指出,由我国科学家联合科学考古人员完成的关于距今5200到300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先民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证明,5200年前青藏高原人群与现代西藏人群之间有着较近的母系遗传联系。
文章指出,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大学考古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合作完成,是我国首次系统性研究距今5000年青藏高原人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填补了西藏地区距今3000年的数据空白成果。
此前研究表明,距今4000年左右耐寒性作物——大麦传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并在距今3600年被接纳为主要种植作物,是此后古代人群能够在海拔25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定居的原因。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人群自3150年前至今一直持续有人群居住在当地(遗传连续性)。
然而,这些研究都尚有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作物的传播是否涉及到大量的人群迁徙?低海拔古代人群与高海拔古代人群具有怎样的遗传联系?他们对如今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群做出了怎样的基因贡献?针对这些问题,此次科研人员将67例古代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基因组按照地域和海拔划分,结果发现青藏高原高海拔组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低海拔组人群之间具有直接母系遗传联系。
与此同时,该研究在与现代人群的比较中发现,两组古代人群与现今生活的西藏人共享最多的单倍体群,揭示了古代青藏高原人群和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之间较近的母系遗传联系,反映了在青铜时代农业传播的背景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少量人群流动和之后一段时间高海拔地区内部人群扩张,并且高、低海拔的古代人群对现代西藏人群贡献了部分的母系基因。
为了进一步探索古人群对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具有多大程度的基因贡献,科研人员同时采用了模拟分析和机器学习,结果支持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除了受到古代低海拔和高海拔人群的母系遗传贡献以外,还接收了其他母系遗传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