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办学10年了,十年共招收24个剧种360余人,学生们摘得近60项国家级或省级奖项。到2020年该院将实现全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的省域覆盖。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介绍说,2009年学院组建表演系,开启了有计划、有特色地致力于为各地方剧种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新模式,使不少地方剧种第一次有了大学本科生,为这些院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多剧种的学生们共摘得57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据介绍,已经招收的剧种人才中,分别来自藏戏、粤剧2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以及豫剧、晋剧、越剧、黄梅戏、梨园戏、闽剧、吕剧、柳子戏、秦腔、扬剧、河南曲剧、川剧、河北梆子、闽西汉剧、阿宫腔、评剧、越调、赣剧、湘剧、花鼓戏等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北京曲剧、吉剧2个地方新兴剧种。
11月4日至7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办学教学成果展演在梅兰芳大剧院连演4晚。前两台是“优秀校友经典剧目专场”,第三台是“优秀校友‘梅花奖’获得者专场”,第四台是“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及戏曲名家专场”。22个戏曲剧种同时进行集中展示并不多见,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地方戏种的百花齐放。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看了前晚的演出很感慨。他说,当晚75岁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老师、80岁的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老师和98岁高龄的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均携学生带来了各自剧种的经典选段。马先生没有上场时还在化妆间吸氧,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戏曲艺术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以前有一段时间,地方艺术院校几乎没有戏曲方向的招生了,更多的是舞蹈、民乐、主持、影视表演等。近些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戏曲开始欣欣向荣。后边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把各地方剧种传承下去。
11月8日,“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办学十周年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多剧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符合地方戏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研讨,共商多剧种人才培养大计。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表示,多剧种人才培养打开了一扇窗,这些剧种的领军人物拓宽了学院发展的内涵。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种子,他们对地方剧种的拨火效应也非常明显。学院把多剧种人才培养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给予其特殊资金倾斜,实行免收学费的政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