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笔下青绿山水,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他不惜重金搜罗名迹,苦心追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技艺臻于成熟。1948年1月至2月间(丁亥嘉平月),创作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时,张大千寓居成都昭觉寺,正值其传统山水创作最盛期,因而敢于挑战青绿山水楷模之作,该题材作品迄今仅见此一本。
北宋末年,年仅18岁的王希孟完成了《千里江山图》,这是王希孟唯一传世画迹,笔墨继承隋唐以来青绿山水之表现手法,以大片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呈现千里江山、江河交错之景。楼台、渔村、桥梁、人物点缀其间,部分细小如豆,描写精细。全画布局严谨,意境壮阔,气势磅礡,咫尺具千里之趣,体现江山丰亨豫大之景象,复以富丽悦目之矿物颜料配之,色彩历千年仍苍翠夺目。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张大千的摹本近岸处,溪流蜿蜒曲折,数株古树巍然挺立,虬枝盘曲,枝叶交错成荫,下筑方亭,朱椽赭柱,高士二人游兴正浓,策杖踯躅,僮子抱琴,紧随在后。左侧出一岬角,延伸江中,高士崖顶独立,骋目远眺,眼前水天一色,烟波浩渺,鳞光万顷,一片碧绿,沙鸥回翔,帆影渐远,远方山峦绵延起伏,房舍错落,红桥一抹,客船返棹,落霞笼罩,表达了是日暮雁归之时。画面舍去原卷标志之层峦重叠,不着奇险,全取江南山水之绵延横亘,秀润蕴藉,偏近董其昌南宗一路,远法董巨。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张大千在1946年先后入藏董源《潇湘图》、《江堤晚景》等,埋首钻研董巨风格,功力益进。这件仿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反映画家参合前人而成己貌之丰硕成果。他由原卷三远式散点透视,改为一河两岸之平远视觉,观者仿如置身王希孟卷中,从近岸仰望远山,前景放大,后景缩小,远近距离瞬间拉开,画境更显阔大旷远,在直幅布局中,益显千里江山之苍莽浩瀚。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件作品由孙志飞(1905-1966)收藏后,未有示人。除1983年大千去世时,借展上海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外,已历四十载。孙志飞(1905-1966)
孙氏承家学,通经史,尝著《金刚经释义》,以家藏书画于日寇侵华时遭回禄,遂锐意重集,在1944年至1955年间,耗平生所蓄搜明清各派书画百余帧,其处事耿诚,与吴湖帆、钱镜塘、刘海粟等皆引为挚交。1979年,杨瓞绵、孙如佛与家人摄于上海博物馆书画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