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评论 > 正文

王振耀: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提升抗灾能力

2021-07-22 16:24  环球时报   - 

近日,河南省中西部发生的特大洪灾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后续的救灾行动目前正在有序进行中。

当前的应急救援工作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首先,各有关地方尤其是河南省和郑州市均迅速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动员有关力量紧急投入救灾工作。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中部战区紧急派出前方指挥部、调动部队赶往一线,协助地方救灾,又一次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风采。

第二,大灾面前,各有关单位以人为本,抢救生命,使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得到切实体现。水库泄洪、内涝积水严重、地铁进水等紧急场景下,第一时间就看到有关部门的人员转移通知与相关紧急救援行动。基层社区和社会大众也主动协助和参与救援行动,自救与互救也在广泛展开。

第三,水、电、道路等生命线的恢复进展迅速。从目前的一些信息看,20日夜间郑州市出现的部分断电现象在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一定解决,居民供水、餐饮也都得到保障。民航、高铁在短暂的中断后也恢复了运营。在生命线的保障方面,有关部门充分展现了应急抢险的能力。

这次洪灾应该说是一次大考。当前的救灾工作表明,我们的体制优势又一次展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面对大灾,全社会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必将取得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当然,也要看到,每次灾害都是重要的课程。当极端性气候事件在全球频繁发生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从灾难中学习,从而更为自觉地提升应对灾难的能力。从当前的救灾实践看,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刚性预警备灾机制建设要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们从预警到应急预案的整个备灾响应机制相对柔性一些,后续应考虑让预警备灾响应机制更系统化,比如降雨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强制启动停工、停课、停航、停运等方面的机制。近期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相关地区是否可以认真调研分析,开展一定的试验,以便最终形成有效、系统的预警备灾制度?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提高。面对极端性气候事件的不断增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能力修改并提高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2008年我国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时,有两个水库发挥关键作用并减轻了灾难后果,一个是湖南省郴州的自来水供应系统与当地水库连接,能够实现自流供水到二层楼房,从而使得整个城市断电后还能有基本的供水;另一个是成都的紫坪坝水库,在建设之初就提高了一个等级的标准,使得其在大地震发生时安然无恙。这样的案例表明,在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时,设计者要对极端情况有所考虑。

三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救灾装备要进一步提升。在国家减灾系统中,减灾卫星与气象卫星的信息共享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救灾物资的储备系统也要提升,以救灾帐篷为例,我们基本还停留在相对简单的遮风避雨水平,包括应急医疗、保障基本生活等较为复合的功能还不具备,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四是减灾工作系统加强要更重视民众意识的培养。虽然对一些应急知识大众或多或少都有过知识层面的培训,或者答卷性的考试,但一到实践中就能看出来效果不佳。比如,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如何使用工具来打碎车窗以逃生?从这次郑州的洪灾看,一些人还比较陌生。包括家用的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学校与医院等基层单位的应急储备和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五个一百”: 中国网络正能量的”嘉年华”
下一篇:许建英、 恽文捷:种族主义是美国国家建构的原罪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