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评论 > 正文

人民时评: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2019-10-24 13:08  人民日报   - 

 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人民时评)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

  不少人都熟悉这样的生活场景:逛菜市场时,往往还没想好买什么,就先随手扯个塑料袋备着。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兴起,塑料餐具、塑料盒等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也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制品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依然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白色污染”,危害巨大。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只有不到1/10会被循环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还可能污染水体,甚至扩散到海洋,引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因此,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随着环保理念的增强,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也应看到,与预期相比,“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在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商家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限塑令”也不断遭遇新难题。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产品要么价格高,要么不实用。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没有全面“禁塑”。事实上,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主体多,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相关机构应肩负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一方面与时俱进完善“限塑令”,对不同领域塑料制品提出分类管理要求,辅以配套细则,将外卖、快递等行业纳入“限塑令”范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另一方面,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让“限塑令”落到实处。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外卖、快递等行业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包装。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今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此为契机,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寇江泽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美方称中国经济57年来最差 外交部这样回应
下一篇:评论:民进党向“独”拒统死路一条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