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也成为双方互动的重要方面。不同于西方式的强势“制度输出”,几十年来,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经验及非洲受援国的发展诉求角度出发,还是从国际发展范式的理论争鸣角度探讨,中国都支持提升非洲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全球发展学公认的“易卜拉欣非洲国家治理指数”来衡量,中国对非援助全面覆盖了“安全与法治”“参与和人权”“可持续经济发展机遇”以及“人类发展”等四个方面。正因如此,中国对非援助在加强非洲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也受到了非洲国家及全球发展体系的积极评价。
从实际来看,中国的发展经验更适用于非洲。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希望将他们的发展理论应用于非洲,但非洲作为前殖民地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起点和条件,发达国家的强势推进还导致非洲一些国家出现了动乱。相比之下,来自于中国的发展经验、理念和理论由于条件相似,对非洲国家有更大的参考借鉴价值。非洲国家政界和知识界不少人士认为,应重点向中国学习如何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探索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将中国发展经验与非洲实际相结合,不要简单复制。
中国援助更注重中非关系的平等地位。据《纽约时报》报道,“非洲当地人普遍认同,参与非洲基础设施项目的中国人的生活条件不能与殖民主义者相提并论,也不能跟目前在非洲居住的西方人相比。事实上,很多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活条件和多数非洲人相同,并且更加勤劳。”中国给非洲国家政要的印象是经常基于尊重和平等的理论与原则与非洲国家打交道。这对于一个曾被殖民统治过、习惯了西方双重标准的非洲大陆而言,具有强大吸引力。
中国援助提升了非洲国家的议价能力。当西方一些国家以停止援助或对投资设限的方式来试图强势制度输出时,中国“不附加条件”援助的跟进使西方国家的努力和作用“不那么容易达到目的”。2002年,安哥拉结束了长达27年的内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安哥拉战后重建援助附加了诸多条件,致使其无法获得启动资金。而中国却坚持无条件资助安哥拉,使得其得以在与西方谈判中主张权利,最终推动了西方的让步。
提升治理能力对于非洲的自主发展至关重要。殖民者的到来使得西方的烙印深深印在了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民族独立解放浪潮和第三波民主化过程中,西方宗主国又给非洲国家安排好了西式发展道路和政策路径。然而经历了一个世纪,非洲并未在西方的指导下摆脱发展困境、实现减贫。因此非洲国家寄希望于能从中国这里学到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经验,这正是当前非洲集体“向东看”的原因。
当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转移。正如一位非洲观察员指出:“缺乏透明度仍然是(非洲国家)所有主要财务账户的常态,包括石油收入和钻石收入以及国家银行和国家财政部门的账户等。安哥拉国会每年会忠实地投票通过预算,而其中政府所收到的钱的很大一部分不会出现在预算草案里。因此官方预算是一份与现实毫无关系的文件,并且其大部分都不会被执行。”治国理政经验如何从交流、口头表态和文化转化为落实和应用,需要中非双方继续探索。相信随着中非双方政治互信的不断加强,外部的推动必将内化为内生的改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