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许昌市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将之作为全市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推进,制定实施了《许昌市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不断建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基本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
谋划产业布局
作为中原城市群唯一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许昌市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契机,积极探索实践。“我们依托本地生态环境和产业特色,精心谋划了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具备战略性、格局性、支撑性的项目,有力推动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
例如,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入全市九大重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累计投资50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以长葛市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为主体,打造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和再生铜产业链。以襄城县循环经济集聚区煤焦化产业为基础,通过延链补链,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硅碳新材料、新能源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在产业布局上,许昌市初步形成了“一核、两园、两集群”格局。“一核”即大周产业集聚区再生金属循环产业园核心区,“两园”即禹州市环保装备产业园、建安区环保装备产业园等2个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两集群”即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节能变压器和节能电机产业等高效节能装备制造集群。
发力技术改造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种好树、护好河,更需要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当前,许昌市已深入推进智能改造、绿色改造、企业技术改造工程。“以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围绕资源循环利用、电力行业节能技术和装备、电机拖动设备、环保装备和服务等特色产业,谋划布局重点项目,深入开展‘质量标杆进企业’活动,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许昌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经济日报记者走进许昌市河南晟丰科技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六连轧不锈钢智能生产线上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机械臂来回作业,从上料、轧制到成型,全都由电脑智能控制。“这条生产线融合了德国西门子TDC智能化轧钢系统和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是全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不锈钢冷轧生产线,每月产能3万吨。”晟丰公司生产厂长王怀生说,以前要几十人干的活,现在7个人就能完成。
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则针对生产薄弱环节,开展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化生产线75条,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无缝对接,生产成本降低15%左右,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
加强开放合作
记者走进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这里的百菲萨电炉不锈钢除尘灰项目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施工围挡、喷淋装置、雾炮车等抑尘设施一应俱全。从2020年3月19日项目确定落户长葛,到4月8日完成土地勘测定界,再到5月14日破土动工,这个落户许昌投资额最大的德国独资项目,落地速度之快创造了对德合作的“许昌速度”。
“该项目采用德国先进的威尔兹回转窑生产工艺,建成后将实现每年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年利税2000万元,推动大周产业集聚区再生金属产业链做优做强。”长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大周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王彦伟说。
不仅如此,2020年11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豫苏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许昌市还和百菲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现场签约投资15亿元的年产30万吨再生铝项目、年产11万吨铝盐渣循环利用项目,主要建设盐渣回收利用工厂、再生铝工厂。项目建成后,能将废物完全循环再利用,不产生二次废物。
近年来,许昌市着力开展对德合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是对德合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借助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平台,许昌市布局建设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国际合作项目。如今,许昌市累计签订中德、中美、中日等合作项目12个,5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28亿元,吸引全产业链及周边产业不断集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