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村庄,连接能源供应与产业发展的油气管道,古城修复与申遗背后的真诚相助……一项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友好合作项目,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缅两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中缅互利合作释放更多惠民红利
埃羌达村村民钦迪达吞:
“这两年,我家和村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缅甸首都内比都附近埃羌达村村民钦迪达吞的家,庭院里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橙黄色的稻谷映入眼帘,一派生机。钦迪达吞的丈夫正在后院整理饲草,活泼的小儿子刚刚放学回家,热腾腾的午饭即将上桌。“这两年,我家和村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钦迪达吞朴实的脸庞上绽放着笑容。
埃羌达村曾是一个贫困户占全村2/3人口的村庄。2018年2月,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启动。中国政府派遣的减贫专家来到这里,与缅甸政府部门一道为村子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帮助建设道路、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扶持发展种植、养殖等农村产业并提供专业培训。如今,埃羌达村已成为中缅减贫示范合作的样板。
打开水龙头,清洁的自来水流出。这在过去,钦迪达吞想都不敢想,“以前,我们都是肩挑、头顶水桶,走10多分钟的山路去取水,有时候一天要走十几个来回。”在项目支持下,甘甜的深井水流入了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钦迪达吞修起了菜园,利用农闲时间种植蔬菜。“以前我们要到集市上去买菜,现在种的菜足够全家人吃,光这一项每天都能省出2000多缅币(约合9.4元人民币)。”
白墙红顶的社区发展中心、平整的水泥大路、明亮的学校教室……埃羌达村焕然一新。“感谢中国政府和专家的帮助和支持。缅中减贫示范合作,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钦迪达吞说。
“中国的减贫成就对缅甸很有启示。以前,当我们问村民‘你想做什么’时,他们都不知怎么回答。在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帮助下,村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更加清楚该如何脱贫致富。”缅甸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减贫处处长叶空表示,缅中两国亲如一家,两国扶贫经验交流一定能带动缅甸减贫事业进一步发展。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员工皎团昂:
“我的幸福生活与中缅油气管道紧紧相连”
2017年4月10日,在习近平主席与缅甸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缅原油管道运输协议》正式签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在缅甸的先导示范项目和样板工程,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极大解决了缅甸的天然气下游市场难题。截至2019年底,该项目累计为缅甸带来直接经济收益5亿美元。
在中缅油气管道曼德勒管理处站控室,皎团昂正和同伴熟练地操作设备。皎团昂2012年从仰光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应聘到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工作。此后,他三次赴中国培训,并在中国西南石油大学学习油气技术。2014年,通过项目培训考核后,皎团昂被分配到仁安羌站工作,成为一名站场操作运行人员。
“中方师傅手把手地传授我管道运行知识,让我从一个生手逐渐成为大家眼中的能手。”皎团昂开心地讲起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给他带来的好运气:不仅学会了专业技术,成为一名工程师;还在仁安羌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有了孩子。皎团昂自豪地说:“我的幸福生活与中缅油气管道紧紧相连。”
与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一道幸福前行的,不仅是皎团昂一家。随着管道建设不断延伸,一批发电厂也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缅甸电力紧张的局面,为促进当地就业、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中缅油气管道是缅甸境内重要的能源动脉,为缅甸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清洁能源,让民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切实好处。”缅甸工商联合会秘书长昂基梭如是赞叹。
中缅油气管道连接的不仅是能源供应与产业发展,更是中缅两国务实合作的现实与未来。“相信未来两国还会开展更多合作项目,带领我们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皎团昂期待地说。
蒲甘古城纪念品店店主昂丹伦:
“借着缅中文化旅游年的好机会,我的生意一定会更好”
“敏格拉巴(缅语:你好)!你好!”在缅甸蒲甘古城最高的佛塔——他冰瑜塔内,纪念品店店主昂丹伦正热情地招呼着游客。
蒲甘古城坐落在伊洛瓦底江东岸,是缅甸著名的文化遗址。昂丹伦在这里经商15年,见证了蒲甘的变迁。2016年8月,一场里氏6.8级的地震突袭古城,包括他冰瑜塔在内的约400座佛塔建筑不同程度受损。“塔体变得歪歪斜斜,看起来随时都会坍塌。”昂丹伦谈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
患难见真情。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受邀第一时间赶赴蒲甘,对受损的寺庙建筑和壁画进行实地勘察和评估。缅方将修复难度最大的他冰瑜塔委托给中方,团队进驻后,采用钢结构支撑加固体系,有效保证了佛塔的稳定性。
昂丹伦每天看着中国文物修复专家辛勤劳作,心里十分感动。朝夕相处,也让他和中方专家成了朋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修复方案,在最大程度保证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对佛塔进行抢险加固,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如今,佛塔每天接待游客约五六百人次,比过去翻了近一番。
2019年7月,蒲甘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缅甸考古研究与国家博物馆局蒲甘分局局长吴昂昂觉对本报记者表示,蒲甘申遗成功离不开中国的帮助,中方为申遗提供了震后受损评估等关键技术支持,“让我们感受到深厚的胞波情谊”。
“我小时候就听过周恩来总理为蒲甘古迹捐款的故事。如今又亲眼目睹中国专家帮助蒲甘古城的修复与申遗,这都是缅中友谊的见证。”昂丹伦充满期待地说,缅甸有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古迹,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缅甸、到蒲甘旅游,“借着缅中文化旅游年的好机会,我的生意一定会更好。”
“我们是兄弟姐妹”,缅甸饭店和旅游部副部长丁腊拉着记者的手用中文说:“两国人民常来常往,胞波情谊世代永存。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的国事访问,将不断扩大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引领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这是两国共同的意愿和目标!”
(本报内比都1月17日电 记者张志文、周之然、孙广勇、王慧、赵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