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CT发展史缩影:东软让“中国制造”CT机走向世界
中新网客户端沈阳12月13日电(张旭)“一部东软医疗CT研发制造史,就是一部中国本土CT发展史!”曾有业内专家如此评价东软在国产CT领域的贡献。
从完全依赖进口CT,到走上自主研发,再到如今东软医疗将产品卖往全球110多个国家。这一切都要从30年前说起。
从修复“洋CT”到“造中国自己的CT”
80年代,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从美国购置了一台CT。那时购买CT的价格非常昂贵,每台费用大约为60-70万美元。
1989年,这台CT突然出现故障。在许多国内专家和美国的工程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郑全录、李甲递教授却凭借钻研修复了CT,并提高了整机性能和可靠性。随后,他们又远赴唐山、重庆等地,让一台台“瘫痪”的CT重新运转起来。
正是这次“CT复活事件”引出专家们一个大胆的梦想——要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CT。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校及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
随后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国产CT的整机研发也正式开始。1994年,国产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检测。
1995年,时任东软集团董事长的刘积仁,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并入东软集团进行项目孵化。1998年,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成立,并正式向市场推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CT-C2000,也标志着国产自主研发的CT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谈及当年研发的辛苦之路,东软医疗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江根苗感叹,“难是一定的。CT设备是最复杂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之一,我们当时没有任何基础,图纸技术资料、人才及供应链资源都是缺乏的。国外厂商不会把核心技术分享给我们,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办法,一点一点地摸索,逐步掌握CT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民众在家门口也可享受CT检查
过去,AP(阵列处理机)是被国外严密封锁和垄断的关键技术,东软医疗通过技术创新用PC机替换AP机,不仅实现了国产CT核心系统的技术攻关,并且开创了全球CT技术的变革,国际品牌也纷纷效仿。
CT这种大型医疗设备属于高精尖的技术,需要核心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在江根苗看来,东软医疗CT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在与国际品牌的“短兵相接”中不落下风,离不开卓越的产品性价比,以及为创造客户价值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随着东软医疗CT的普及,跨国公司的CT产品纷纷降价20%-30%应对,售后服务价格下降50%左右。医院采购成本的降低,也推动了CT检查在基层医院的普及,让患者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CT检查。
今年8月,东软医疗与中航工业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车载CT成功下线。国内首次将全身CT应用到车载领域,将成熟稳定的设备、高质量图像与智能云系统结合,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丰富了移动医疗产品布局。
对于行动不便的病患来说,车载CT能深入基层、社区、干休所、养老院等,使检查更便捷,百姓足不出村、足不出乡就可享受CT检查和诊断,做到及早诊断和治疗。
参与国际竞争,共建“健康丝路”
进入21世纪后,东软医疗在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逐渐具备了与国际厂商一较高下的能力。2000年,东软医疗向土耳其出口第一台CT,正式启动了国际化征程。2004年,东软集团与飞利浦进行合作研发和制造,通过各自的品牌和渠道销售,让更多中国设备更好的销售到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东软医疗还将研发、生产、服务、物流等网络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在海外建立起7个子公司、1个办事处、10个海外服务中心和12个海外物流中心等。
东软公司从仅有一条CT产品线到如今拥有CT、MRI、DSA、XR、PET/CT、RT、US、IVD、NeuCA影像云九大产品家族,涵盖了放射影像、常规检查、放疗与核医学、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
据东软医疗首席执行官武少杰介绍,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与东软医疗合作的已达50余个,比例超过80%,共计实现了千余台装机。
以肯尼亚标杆项目为例,东软医疗作为肯尼亚政府“全民健康覆盖计划”的核心合作伙伴,为肯尼亚定制化的提供了“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集成解决方案”,使医疗诊断服务快速覆盖至肯尼亚的37个郡、约3000万人口,服务了全国总人口数的76%,使得当地民众足不出郡就能享受到及时的诊治,大大提升了肯尼亚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到2019年,东软医疗的国际化之路已走过20个年头。业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用户,全球累计装机达30000余台,CT和MRI出口台量连续五年位居中国第一。
江根苗表示,未来东软医疗将继续着眼于临床需求,推动医疗设备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让高质量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和人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