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前辈钟茂芳先生把nurse翻译成‘护士’,意为护士是受过教育、用知识照顾病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解决患者健康问题,才能让知识成为护理的力量。”51岁的福建省立医院主任护师李红说。
李红是第47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在护士的岗位上工作30多年,李红认为,去帮助、去安慰,用知识照顾好病人,就是南丁格尔精神最朴素、最基本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护士3万余名;到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已超过400万,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护理服务扩容
“大”医生“小”护士格局变了
“我悉心照顾过西藏先心患儿、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少女、慢病俱乐部的老人们……大家是生命的合作者,相互温暖、彼此塑造。”李红说,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恢复护理本科教育后的早期毕业生,是服务病人的初心,让自己一直坚守在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
1978年40多万、1985年63万、1995年112万、2005年135万……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我国护理工作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截至2018年底,注册护士数量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近50%,近七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每千人口护士数已达3人。
“最近这几年,医护人员数量比倒过来了,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焦雅辉说。
护理人员数量和素质提升的同时,护理服务本身也在不断扩容。据介绍,我国护理服务模式已由过去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整体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新型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护理服务由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和居家,为群众提供专业照顾、健康管理、心理护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多方位护理服务。护理学科水平不断提高,护理国际交流日益扩大。
“90后”照顾“90”后
求解老年护理需求难题
在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七成以上的患者是失能失智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到了73%。与此同时,医院的27名护士中,有一半以上是“90后”。该院党支部书记李晓琳说,这叫做“90后”照顾“90”后。
“这些花样年华的女孩,在家中是掌上明珠,但在医院,她们是多元化优质护理的主力军,长期承担着护理200名高龄患者的重任。”李晓林说。
李晓林介绍,在护理院里,护士们每天都会在清晨上班前、日常工作间隙、工作结束后,主动向老人问好、道别,并通过神情、语气的观察,关注老人的心情变化。有时还会送上一份礼物,让不少因为长期缺乏交流而内心孤独的老人,重新拾起对外界的信任。
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护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何让老人获得充足的医疗保健、足够的心理关怀,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焦雅辉说,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了老年人护理需求的评估标准,还出台了“医疗护理员”这一新职业的规范标准。下一步老年护理工作将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保安全,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对接多样化需求
促进护理服务健康发展
“我的手机中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从最初的几个、几十个,到现在的上千个。我每天24小时开机,就怕患者有急事找不到我。我知道,一次安抚、一个咨询就有可能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说。
工作35年来,王克荣已经护理过传染病患者5万多人。她说,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护理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飞速发展,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经过规范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寿命已经接近正常人,这其中凝集着全体护理人员的心血。
如今,智慧护理、“网约护士”等新模式拓展了护理服务的时空范围。但不变的是,我国护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不断对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焦雅辉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护士队伍建设的力度,推动护理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护士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拓宽护士执业发展的路径。指导各地通过推动护理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护理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