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病毒“宿主-蚊”传播循环。
这就提出一个长期以来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蚊虫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定位感染者?若可弄清这个问题,就可解释蚊媒病毒在自然界快速传播的原因,进一步找到简便有效方法遏制病毒快速传播。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两套经典的行为学装置——三笼嗅觉测定装置、双臂嗅觉测定装置,发现被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明显更加吸引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皮肤共生微生物释放的苯乙酮调控感染宿主对蚊虫的吸引能力,抑制宿主皮肤微生物介导的苯乙酮释放可有效阻断蚊媒病毒传播循环。
由于在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初期,感染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因而研究团队推测在感染者口服维生素A类药物后,蚊虫无法通过苯乙酮的气味来区分感染者与非感染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蚊虫取食感染者血液并感染的几率,使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无法高效建立“宿主-蚊”的传播循环过程。据此,研究团队提出一种防治蚊媒病毒传染病的新策略:在登革热及寨卡热等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的疫区,可对感染者广泛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重塑感染者皮肤微生物挥发的气味,大幅降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效率,有效防止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避免蚊媒病毒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