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微”转向
美食一直是纪录片的重要题材。回顾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史,2012年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该片跳脱了传统的专题片模式,将美食奇观、人物故事和人文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也引领美食纪录片进入了“大制作”时代。2018年,《风味人间》延续高端路线,在技术层面更加精进,并开拓出国际化视野。
在宏大叙事的美食纪录片流派之外,也有一些创作者另辟蹊径,尝试走轻巧路线。其中2019年海峡卫视联合腾讯视频推出的百集系列微纪录片作品《早餐中国》,从全国各地简单日常又极具特色的早餐这一小切口进入,打开了观众的味蕾,也唤起了浓浓的乡情。这部大获成功的作品也引领了美食纪录片新的“微型化”潮流。
近两年上线的美食纪录片,越来越强调垂直细小的切口和简洁轻巧的形式,让市井美食以不修边幅的方式呈现在镜头前,契合了年轻一代追求真实感的审美潮流和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以近期在东南卫视和爱奇艺同步上线的《下饭菜》为例,单集时长在17分钟左右,每集介绍两个地区的特色下饭菜。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下饭菜看似不起眼的存在,却蕴含着中华美食的精髓,渗透着中国人的血脉亲情、家味乡情。节目切口虽小,却能以小见大,也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微型化美食纪录片的第二大特点在于清晰有趣的形式,《下饭菜》每期篇幅虽小,却有着引人入胜的架构。每一集由一段街头采访开始,导演询问居民当地最有名的下饭菜是什么,再跟随一户代表性家庭记录这道菜的制作过程。做饭人的家庭故事,也被巧妙地穿插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间。最后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道“附加题”,展现当地人的方言、闲时消遣方式以及小风俗等,带观众走入这道下饭菜所诞生的文化土壤。看似闲笔,却正是妙处所在。
微型化美食纪录片也体现出互联网时代混搭、轻快的流行文化特征,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比如《下饭菜》便有着颇为年轻化的视听语言表达。快节奏的剪辑方式、随时蹦出屏幕发表评论的俏皮花字,再配上与香味扑鼻的烹饪过程反差感十足的古典音乐,让观众口水直流的同时也嘴角上扬,在愉悦、温情的氛围里不知不觉间便能连看上好几集。
以《早餐中国》《下饭菜》为代表的微型化美食纪录片,凭借垂直细小的切口、轻巧的形式、年轻化的包装,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彭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