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关注 > 健康 > 正文

“职业紧张”是影响职业健康的重要因素 算职业病吗

2022-01-29 14:59   美国新闻网   - 

  “职业紧张”是影响职业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行业检出率达一半以上

  “职业紧张”是因为心理素质差?

  本报记者 陈曦

  失眠、抑郁、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如果你在工作压力下感到身心不适,很可能是“职业紧张”在作怪。

  “一钻进格子间,我就胸闷头疼,喘不上气。”陆丹宁曾是知名媒体编辑,拿着不菲的薪水,近期却因压力过大选择离职。“电脑一盯就是一整天,加班到凌晨是常态,生物钟也乱了套,不吃助眠药很难入睡,失眠久了整个人都很焦躁。”

  新型经济环境下,海量的信息、激烈的竞争打破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带来无处不在的紧张感。相较于症状明显、多发于特定行业的传统职业病,“职业紧张”涉及的人群更加广泛,严重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但由于多是隐蔽性伤害,因此存在难界定等问题。

  “职业紧张”算职业病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企业心理咨询师王永杰介绍,《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包含10类132种职业病,基本限于工业生产范围,以尘肺、化学中毒等制造业的健康风险为主。因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职业紧张”目前虽不在职业病范围内,但同样属于“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紧张”也叫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职业紧张的诱因有很多,分为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社会支持等,例如轮班作业会影响血压、血糖和代谢率,付出与回报失衡让劳动者质疑自我价值,职场暴力、歧视和性骚扰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王永杰说。

  世界卫生组织称,“职业紧张”已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重庆市卫健委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54.89%的工人有中度以上紧张反应;供电企业职工高度“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2.9%,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检出率为19.4%-28.6%;互联网企业员工中34.0%有“职业紧张”。

  王永杰认为,适度紧张有益于激发劳动者工作潜能,但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并且无法获得及时修复,可能诱发焦虑、神经衰弱、肠胃失调、心血管病等身心疾病,不仅降低工作绩效,甚至影响职业生命质量。

  袒露“职业紧张”会被视为心理素质差

  “整个人每天就像一张拉满的弓,弓弦随时可能绷断。”90后程序员刘昊文的话道出了很多劳动者的心声。“心理压力太大了,老板比你更努力,优秀的新人一茬又一茬,怎么能不拼命?但越是紧张怕出错,脑子就越迟钝,干眼症、甲状腺结节等小病也找上了门,简直是恶性循环。”

  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之下,“职业紧张”给劳动者带来的困扰更加持久而隐蔽。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郑广怀说,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绩效,甚至通过平台软件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导致员工时刻不敢松懈,身心疲惫状态不断积累。

  “职业紧张”让很多人深受其害,但却敢怒不敢言。“我不敢袒露自己的紧张不适,会被指责心理素质差、能力不够,没有人承认这是不合理的工作强度造成的亚健康。”刘昊文说。

  郑广怀分析称,传统职业病集中在特定行业和工作场所,伤害较为显性而直接,所以医疗和制度能够作出系统性应对。而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伤害,几乎所有劳动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很难明确工作会带来哪些伤害,这让“职业紧张”不容易被察觉,也给应对和解决带来挑战。

  做好职业健康兜底

  “职业紧张”的伤害日益凸显,相关判定标准却难以突破,相应保障尚未纳入现行法规。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对职业病的理解也在发生变迁,应及时修订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凝聚合力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兜底。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说,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需要经过系统分析论证。“我们正在开展调查,加强对于肌肉骨骼损伤、‘职业紧张’导致的身心问题等职业危害的研究、评价和控制,以应对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新型职业健康风险。”

  “防治‘职业紧张’,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王永杰表示,即便“职业紧张”暂未进入“法定职业病”范围,但相关保障措施在劳动法中有迹可循。在现实中,一些企业不把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休假制度当回事,用人单位必须扭转观念,意识到员工的幸福感和企业的长期效益相辅相成。

  “除了完善政策、干预企业,真正为健康买单的还是劳动者自己。”王永杰说。“职业紧张”可防可控,劳动者要积极面对。一方面,与领导保持良好沟通,合理安排工作、不过分强求;另一方面,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强化社会支援网络,遇到困扰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如果压力长期持续,而且症状严重,自我放松无效,务必就医或向专业机构求助。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致幻蘑菇”有望变身抗抑郁速效药
下一篇:万物生发 春季养肝正当时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