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录的武汉,是真实的
崔东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赶在武汉“封城”之前,我和王欲然踏进彼时的新冠肺炎疫情风暴中心武汉。我们谁都没想到,这会是一场64天的战“疫”。
临行前说过的“不怕”,都是假的:怕被感染,更怕经不住这次大考。
落地武汉的那个夜晚,我在宾馆房间里犹豫了几分钟才摘下口罩,那时候怕过;
物资严重匮乏的时候,我和王欲然手里仅剩两个口罩,那时候怕过;
去采访的时候,得知该地上午又确诊7人,而我们完全没有做好充足的防护,那时候怕过;
每天早晨起来,面对新增的几百、几千确诊病例,那时候怕过。
万幸,我们担心的都没有发生过;万幸,我们兑现了临行前许下的记录疫情之下真实武汉的承诺。
在金银潭,我们看到了生与死的博弈。
在红蓝闪烁的救护车旁,一位正在被病魔折磨的老人瘫坐在轮椅上,三四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争分夺秒将她推上了救护车,两个月了,不知道老人挺过来了没。
在方舱医院,我们看到了笑与泪的交织。
大家都在网上看到了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带大家做运动的场景,却不知道穿着隔离服,戴着双层口罩时运动的感受。我们亲身体验过,走上几节台阶,便有了“高原反应”。
在路上,我们切身体会了真与假的较量。
在武汉的64天,我们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疫情是不是比新闻报道的严重很多?”作为一名记者,我可以说,我们记录的武汉,是真实的。
再回首,64天里,我们的情绪随着疫情防控的进程,跌宕起伏如过山车,而今,终于缓缓地、稳稳地停在了终点。离开武汉的前一天,我们再一次迎着夕阳走上了长江大桥。看着桥上明显变多的车辆,有种复杂的心情涌上心头,最终只化为一句:
武汉,再见。我们满心期待着再次相见。
武汉人的77天,是一首抗击病毒的战歌
王欲然
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制。九省通衢的城市,在历经77天磨难后,将逐步恢复往日风采。
从当日零时开始,我的微信朋友圈就被“武汉解封”的海报刷屏,大家都为“热干面归队”激动不已。但交通“解封”,并不意味疫情消散。可怕、未知的新冠病毒仍在伺机而动。“还不能放松,要时刻做好防护。”这是“武汉伢”给我划的重点。
我有一个好朋友,是湖北荆州人,长居武汉。疫情暴发初期,我多次与他联系,望他能加强防护、做好自我隔离、保护好家人。结果却被他嘲笑是“大惊小怪”。
当然,对于从未经历过疫情侵袭的人来说,把自己牢牢锁在家里是一个挑战。特别是深受“码头文化”熏陶的武汉伢,要卸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淡然,及“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谈何容易。
77天的磨难,是对武汉伢的历练。
拍视频,记录隔离生活;做志愿者,为抗疫出力;上网课,丰富知识储备……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用这些方式替代了他们熟悉的过早、游东湖、览长江。虽有不甘,但也众志成城。
武汉人的77天,也是一首抗击病毒的战歌。
从“封城”开始,武汉就将自己与新冠病毒紧锁在了一起。当“人传人”“气溶胶传播”“结膜感染”“粪口传播”的消息相继而来,他们也有过恐慌与无助。但在其后,他们选择相信,将生命与健康托付给白衣战士、社区勇士,并与他们一同战斗。
我们看到在方舱医院里医患的“亲密互动”,火神山医院治愈患者与医护人员难舍难离,武汉协和医院出院患者在镜头前大声喊着“谢谢你们”……这一幕幕画面记录的是这场战斗中的温情瞬间,也是战胜病毒的无限动力。
“10号,我就可以从荆州回武汉了。”我的好朋友发来了喜讯。他说,自己和家人一定会继续做好防护,等到最终胜利时再邀我一起过早。
告别武汉,却感觉从未离开
刘阳
告别武汉,却感觉从未离开。43天的采访,大街小巷串遍,让我这个对武汉“零感知”的人,听惯了武汉方言。
先是从陌生到熟悉。有一天晚上,我和韩基琛去采访深夜值守者,路上遇到一只流浪狗,黑毛,身上沾了很多泥巴。说来也怪,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小狗就跟到哪里,我们停,它也停,一路尾随到宾馆。这段小小的友谊,让人片刻温馨,就像是我们在认知武汉、报道武汉的过程中,武汉也在接纳我们。
再是从恐惧到无惧。记得刚从汉口站下车的那一刻,精神高度紧张,感觉空气里仿佛都漂浮着病毒。我带了两层口罩,生怕被感染,再冷也不敢开空调。
可随着采访中跟患者、医生的接触,越来越感觉自己被这所城市凝聚起的正能量所感染。刚开始去定点医院采访还穿着防护服,后来逐渐和医生们一样,只带一个口罩。
同在武汉采访的记者曾问,这次一线报道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觉自己在这里重新‘成长’了一次。”
告别武汉,我还在跟采访过的患者、医生以及在家隔离的朋友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着他们的故事。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再回武汉,看一眼那些曾习以为常如今方觉可贵的,武汉人的日常。
想再去武汉:看一场人海,听一回花落
陈远丁
离汉通道解封,犹如马拉松比赛中冲线。
别急。你是跑完了42.195公里,但还有不少人在路上。
武汉这场战“疫”,好比一个人久疏战阵仓促上场,代价惨烈。好在救人者众,自身始终不弃。经历鬼门关,跨越生死线。
一场比赛的终点,亦是下一场比赛的开始。终点,永远是一个逗号。跑者在赛后需要冷身、恢复、补充营养、调理休整。一个城市也如是,需要疗伤、苏醒、重生……
从冰天雪地到春暖花开,从绝望低谷到浴火重生,武汉归来,仍是少年。
去时冬萧疏,归来春繁盛。58个日日夜夜,我与武汉在一起。战斗过,有泪水,有遗憾。冀再去武汉,看一场人海,听一回花落。
人的一生,总在迎来送往。时间一直在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慎终追远,不忘故人,带着逝者的梦想,砥砺前行。
说出武汉再见,期许再见武汉
韩基琛
4月8日,回京隔离第12天。
刚离开武汉接受隔离时,常常会梦到空旷的武汉街道,睁眼时才觉已回北京。起床首先拿起手机查看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是两个月来已经养成的习惯。每一个增加或减少的数字,都可能是我们准备采访或者曾经采访过的人。他们或已回家与亲人团聚,或已成为他人心里永远的追思。
回忆起在武汉的五十天,情绪像是在坐过山车。上午在医院采访殉职医生的家属,眼前是悲伤的泪水和无尽的追思;下午,在另一家医院迎接康复出院的患者,满眼是重生后的希望和感恩的喜悦。在情绪的旋涡里,我慢慢地学会了平衡理性与感性的撕扯。
“武汉‘解封’啦”“热干面,归队!”“感恩白衣天使,武汉加油!”,武汉“解封”那天,朋友圈被刷屏了。零点一到,解封的不单单是武汉,还有人们对武汉的祝福。
“今晚有守岁的感觉”,有同事在朋友圈评论说。也有人感叹,也许今天才是属于武汉人的“跨年夜”。是啊,曾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已重启,属于武汉的2020,来了。
经此一“疫”,我们和她,一起“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