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娱乐 > 正文

《波斯语课》:抵挡平庸之恶的武器

2021-03-20 20:39  澎湃新闻   - 

没有明星,并非出自名导之手,也没拿过大奖,《波斯语课》这样一部连名字都冷到不行的电影,依靠不胫而走的好口碑,在去年的北京电影节上,一票难求。出人意料的是,这么一部并非好莱坞出品的影片在3月19日正式进入院线放映了。对视效商业大片不甚感冒、偏爱文艺片的观众来说,无疑不容错过。《波斯语课》海报

《波斯语课》海报

《波斯语课》改编自已九十高寿的德国著名编剧沃尔夫冈·科尔哈泽(Wolfgang Kohlhaase)所著的短篇小说,故事本身受到真实事件启发,由乌克兰出生的导演瓦迪姆·佩尔曼(Vadim Perelman)搬上银幕。《波斯语课》剧照

《波斯语课》剧照

影片所呈现的那段人间奇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的一所集中营内,一个声称自己是波斯血统并非犹太人的比利时青年逃过一劫,原因在于负责集中营饮食的德国军官科赫一心想学习波斯语。事实上,自称雷扎的青年其实一句波斯语也不会说,为了活下去,他绞尽脑汁,决定自行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来冒充波斯语。
 
然而,造词容易,要一字不差地记住自己瞎掰的单词可就难了,在与科赫打交道的过程中,雷扎全力以赴又如履薄冰,历经死里逃生,终于赢得了科赫的信任,并等来了可以真正运用“波斯语”的机会。《波斯语课》剧照

《波斯语课》剧照

相信很多看了《波斯语课》的剧情梗概,乃至看过影片本身的人,都会联想到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钢琴家》。但这其实是两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在《钢琴家》中,主人公与纳粹军官的关系是基于艺术共鸣上的灵魂知己。而在《波斯语课》中,雷扎和科赫两人关系的本质还是把对方当成工具。
 
起初,对于科赫来说,雷扎的作用就在于教给他波斯语,以确保他在战后能去德黑兰开餐馆,与唯一的弟弟团聚;而对于雷扎来说,科赫就像是一头野兽,他要想尽办法安抚他,确保自己能虎口脱险。两人的关系直白而冰冷,没有《钢琴家》里那种高尚情感在,这也是为何当科赫察觉到雷扎可能在欺骗他时,立刻怒不可遏地把他打个半死。《波斯语课》片场照,导演瓦迪姆·佩尔曼(左)与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波斯语课》片场照,导演瓦迪姆·佩尔曼(左)与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波斯语课》最妙的一笔在于雷扎的“造词法”。为了不至于在科赫面前露馅,他将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姓氏与名字拆开,作为他自创的波斯语单词的读法,并以德语注音,教给科赫。一个个平凡的犹太姓氏与名字,成了“树”“肉”“汤勺”“桌子”……如此一来,单词代表的实物与犹太人的名或姓形成对应关系,也就是语言学上的所指与能指结合,构成了语义。《波斯语课》剧照

《波斯语课》剧照

戈达尔在3D电影《再见语言》里,以所指与能指的间离性,证明语言是虚妄的。而《波斯语课》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纳粹眼中,犹太人毫无存在价值,可以被轻易消灭,如同语言里的能指可以随意改变。但通过雷扎自创的单词,他们在集中营里重新获得价值。就好像影片结尾,纳粹将犹太人的名册烧毁,试图彻底抹去他们的存在,但因为他们留在了雷扎的记忆中,因此有了超越姓名本身的意义,也证明了语言是比枪弹更有力量的武器。《波斯语课》剧照

《波斯语课》剧照

除了科赫与雷扎的相处外,影片也在男男女女的纳粹士兵及军官身上着墨不少。虽然对于他们的刻画并没有太深入,但不难看出他们身上普遍具有的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一方面,他们如同普通人一样,承受着思乡之苦,渴望着爱情的滋润;另一方面,被纳粹的体制与思想所裹挟的他们面对犹太人,可以毫不犹豫地开枪,没有半点怜悯之心。
 
片中有多处通过比较的手法,展现平庸之恶的麻木性。其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两段裸体的呈现:其一,是年轻的德国士兵偷看心仪的女子洗澡,脸红心跳又提心吊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镜头俯拍放置在推车上的层层叠叠的犹太人尸体。
 
就连之后对雷扎表现出善意的科赫也不例外,他强调自己并非刽子手,潜台词是“我只是个做饭的”,如同阿道夫·艾希曼在审判席上声称“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波斯语课》剧照

《波斯语课》剧照

有趣的是,就自我意识的丧失来看,科赫和雷扎倒是平等的。最初,雷扎受求生的终极本能驱使,同样无暇去思考,可以毫不犹豫地否定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对于同类的怜悯之心也好,对于种族的认同也好,原本都是人之为人的立身之本,但在体制与求生欲面前,都能被暂时搁置。
 
之后,科赫通过雷扎,完成了自我救赎,可能是他在后者身上看到了弟弟的影子,也可能是两人长时间的交谈令他感受到了交付真心的友情。但是,雷扎却没有被科赫对他的善意打动,在他眼中,科赫和集中营里的其他德国人并无二至;真正触动雷扎的还是同胞,目睹他们的惨死,令他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觉醒。
 
除了主题的探索外,影片在氛围营造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紧绷感。镜头如同雷扎的眼睛一般,警觉地观察着周遭,观众似乎也站在了这一视角上,不由得心也跟着揪紧,害怕雷扎一不当心说错一个单词,小命就此不保。
 
作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德国的合拍片,《波斯语课》代表白俄罗斯竞逐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虽然未获提名,但获得送选资格也证明影片的质素不俗。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合拍模式看似稀松平常,但曾经兵戎相见的国度,能携手以艺术的形式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这是来之不易又值得珍惜的共识。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欧文回归砍43分无力救主 魔术击败篮网止九连败
下一篇:奥斯卡颁奖礼将于4月25日举行,提名人需现场出席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