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长安城陷入危局,靖安司司丞李必调派曾经的“五尊阎罗”、如今的死囚张小敬查案,力求拯救长安,并派婢女檀棋协助。除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环环相扣的阴谋剧情,张小敬和檀棋的感情线也是一大看点。
即便是在惊心动魄的查案途中,两人的互相关照、眉目传情也令人动容。毕竟靖安司诸事不顺,被朝中另一党派惦记,经历了守卫军崔旅帅敌众牺牲、主事徐宾葬身火海、靖安司众臣死伤过半一串催泪弹后,观众们可就指着他俩发点糖吃吃,恢复能量了。
二三十集过去了,然而——也不过是几个时辰呀……是什么,让见多识广的司丞婢女甘心帮忙,还“牵挂一路”?是什么,让妙龄女子从怒骂“登徒子”到倾心认英雄?
有人觉得,女孩子就是喜欢坏坏的男人嘛;有人说,檀棋跟随的李必太小心翼翼,而敢于冒险的男人更吸引人……心理学家说,你们都太表面啦,其实这是反应性的力量啊。
“我看到的,是真实的你” | 反应性
檀棋在李必眼里是奴婢,哪怕日常再被体恤,得到再多的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身份也依然是奴婢。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讨论狼窝时,檀棋明明跟李必有不同意见,也不敢直说,而是在张小敬点名后才说。李必给檀棋再多社会支持,相处模式也是主仆,显然不是我们所向往的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
而张小敬给予檀棋的,与社会支持不同。他会说“你和长安城里的女子不同”,他说檀棋有胆识,要她一起完成任务。他会问檀棋“脚有没有问题”,甚至直接公主抱,他会听檀棋讲小时候的故事。在这些相处里,檀棋得到的是理解、认可和关怀的感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应性”或“响应性”(responsiveness)。
“爱”被不同人解读为不同的内容,但无论是激情迸发的爱情,还是长久相伴的亲情,以及彼此信任的友情,它们坚实的本质都离不开反应性。
我们小时候受了大孩子欺负时,妈妈会安慰我们,想办法让我们更安全。当我们处于热恋中时,常常会凝视爱人,对爱人的每句话给予回应,哪怕两人的对话幼稚,缺乏“意义”。当我们向朋友发牢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顺时,朋友会耐心倾听,在我们情绪平静下来后,朋友对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关切询问,并提出建议……
这都是反应性。反应性高意味着热情、敏感,希望让对方感到舒适、被重视、被倾听和被理解。
被理解是人内心的渴望,能够被理解,是弥足珍贵的事。在檀棋的生活里,人们习惯用官职、标签、预设看人,自己也被这样看待着——直到不讲规矩,随心所欲,却愿意理解自己的张小敬出现。
更何况张小敬还是心系百姓、同情苍生的英雄啊。当人们有同情心的目标时,往往会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性,因为他们关心别人的幸福。这样的人会相信在一段关系中,双方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相信人们互相照顾是很重要的。他们信任他人,有能力与他人亲近,并会给予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张小敬正是这样,他在烽燧堡救人,也被人鼓励;他当“不良帅”对每个手下的兵好,“不良人”也尊重、帮助他。
既愿意博一人笑,又拼力护万人全,这样高反应性的人,也难怪这么容易被人爱上了。
如何给反应 | 夸奖的力量
长安的十二时辰即将落幕,檀棋和张小敬的故事在画卷中被卷起,而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行为能让我们在乎的人感受到反应性?
不是霸道总裁式的指令,也不是暧昧撩人的玩笑,而是感谢和夸奖。在听到伴侣感谢自己时,感谢里包含的夸奖越多,自己就越能感到被真实地关注、回应、尊重着。
这个夸奖当然也不只限于“谢谢”这样的词语,而是要从具体的行为入手。网上曾经就流传过这样的段子:
遇到女朋友问“你为什么喜欢我”这样的送命题,有一种高分答题模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她做了一件什么事,你看了之后很心动。
如果结合夸奖来说,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这样回答:谢谢亲爱的你给我买了冰沙。今天中午这么热,你迎着阳光走过来,阳光洒在你睫毛上,洒在你微微翘起的嘴角上,阳光那么温柔,你那么认真可爱,你那么为我着想,我怎么会不喜欢你呢?
根据这个模板答出的题,女朋友八成会满意,而这就是夸具体行为的力量。心理学家早就以孩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过该如何夸赞别人,并认为夸赞的过程和行为会让对方更愿意继续投入。当然,这一结果是否稳定,后来有了更多的讨论,但夸行为、夸得具体,对方会感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见了,也就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等长安贼人伏法,暗流平静时,也许檀棋会问起张小敬“你为什么喜欢我”,而张小敬会笑着看她,把十二时辰来的心动时刻细细讲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