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娱乐 > 正文

马可·穆勒:最遗憾任期内未能助王家卫获国际电影节大奖

2020-10-30 16:42  澎湃新闻   -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意大利人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来自海外的留学生,马可·穆勒堪称“中国通”,虽然说起中文会带些口音,但交流毫无障碍;长年担任洛迦诺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的他,更是让中国电影走上国际舞台的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从谢晋到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再到贾樟柯,是几代中国导演的挚友知交,人称“老马”;2017年,贾樟柯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他出任艺术总监,隔三差五来中国小住,如今遇到相谈甚欢的新朋友,临告别已经不会忘了来一句“我们加个微信吧”。马可·穆勒在讲座上为年轻学子解惑。

马可·穆勒在讲座上为年轻学子解惑。

10月29日下午,不久前才完成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各项工作的马可·穆勒,又马不停蹄来到上海,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406剧场,为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以及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国青年电影人的国际化创作之路”的主题演讲,并以自己四十多年来从事电影制片人、电影史家、影评人、策展人的实际经验,回答年轻学子关于电影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讲座之后,现场还举行了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马可·穆勒正式受聘成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表示,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两所学院共同的心愿。而从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的致辞中可以获悉,马可·穆勒的此番受聘,绝非是挂个头衔的虚职,他本人已决定,从明年1月开始,‍‍一年当中会有8个月以上的时间在‍‍上海大学主持相关工作。
 
受聘仪式结束后,马可·穆勒接受了到场媒体的采访,并具体谈到了为什么这次会接受上海大学的邀请、想要设置的课程以及在他执掌威尼斯等电影节期间的趣事与憾事。马可·穆勒(左)从龚思怡校长手中接过聘书。

马可·穆勒(左)从龚思怡校长手中接过聘书。

想为中国电影培养策展和翻译上的人才
 
事实上,早在受聘上海大学之前,已经有两所中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向马可·穆勒抛出过绣球,甚至表示要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可·穆勒研究中心”,但他表示,考虑了一段时间后,还是选择婉言谢绝了,而他此番仅仅和上海大学的相关领导促膝相谈了两个小时,就决定走马上任。
 
问及这次愿意接下聘书的原因,马可·穆勒表示:“首先是我对上海大学的电影教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看,凯歌和壮壮都在这里教书,而我又是他们当初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外;更不用说贾樟柯导演还是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院长,之前他也说起过想让我来上课。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昨天我和上海大学领导的一番谈话,我感到他们处理问题的机制非常灵活。追根溯源,我觉得这很可能是因为上海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发源地,随着电影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发展,在这里始终能看到电影未来的发展,直到现在,这里对所谓‘电影’的认识也并非停留在同质化的作品上,而是期待有各种不同面貌的作品诞生。”
 
至于有意向规划的具体课程,原以为不脱制片、导演、编剧这些电影学院里的常规教学内容,没想到马可·穆勒的构想却落实在相当细节化的方面,但也无疑是他经验最丰富的领域,可以说,他的构想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我四十多年来的工作,主要是为各国的电影打开进入国际电影节的窗口。所以,我很希望在这里起码能建立起培养电影策展人的课程,这也是其他电影学院都没有的项目。另外,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电影人跟其他国家电影人合作的机会不是那么多?在我看来,这里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我也想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电影翻译不仅在于语言,还包括文化上的深刻理解;哪怕你写个故事梗概,都需要对外国文化有充分了解的人才能准确翻译出来。而字幕翻译又是电影翻译里最难的,你们应该知道,电影的对白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翻出来的,需要再进行编辑。根据我的经验,很多华语片导演,尤其是年轻导演的作品,没有受到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就是因为他们拍的都是低成本影片,做的英文字幕实在太差了。”
 
记者提到贾樟柯的电影很受西方观众推崇,翻译是否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马可·穆勒解惑道:“那当然,特别是去戛纳的那些电影,都是由我的前妻杜阿梅(Marie-Pierre Duhamel-Muller)翻译的。虽然她一直在法国最重要的电影学院里担任教授,但同时也坚持从事华语片的字幕工作。像贾樟柯、刁亦男等等,几乎去戛纳的所有华语片都是由她做的字幕,还有很多在法国上映的中国电影也是由她完成翻译工作,比如今年梁鸣导演的《日光之下》在法国就很受欢迎。”贾樟柯与马可·穆勒(右)在平遥国际电影展。

贾樟柯与马可·穆勒(右)在平遥国际电影展。

而马可·穆勒对于翻译问题的一丝不苟,也体现在他对自己名字的中文译法上:虽然在采访现场他没有跟记者明说,但事后还是对主办方表示,更希望被称为“马可”而非“马克”。这或许是因为前者沿袭了最早将东方文明介绍给西方世界的意大利先贤马可·波罗的惯用译名吧。
 
除了以上两类与电影观众密切相关的领域外,马可·穆勒还提到了一项更专业的课程。“我曾经在瑞士教了十多年书,课程是电影的空间设计。这个课程一般人听上去有些陌生,跟我们常说的电影的艺术设计(art production)、跟搭景不太一样,是关于你在实地取景的时候,对比下来,判断为什么这个景就比那个景更合适,或者怎么去改造一个实景。”
 
不认同现在威尼斯电影节倾向好莱坞
 
说起马可·穆勒的职业生涯,最为人所知的经历可能就是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问及怎么看如今的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明显向好莱坞倾斜,几乎每年拿到金狮奖的作品都是美国电影的情况,马可·穆勒坦言,他个人并不赞成,因为“这样威尼斯电影节的最大成就就成了宣传好莱坞电影的平台了”。但他同时表示:“他们的思路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也可以利用美国电影来宣传威尼斯电影节,这很好地说明了电影节的方向就是会因人而异,发生改变的。”
 
“回想我当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的时候……你知道电影节的黄金时段就是每天晚上七点、七点半的场次,也就是红毯时刻,一般的电影节都会放欧洲片或者美国片,可我都拿来排华语片,然后就被意大利媒体骂了。但这也没办法,我这一辈子就只能有这样的命运。”
 
“1989年,侯孝贤凭借《悲情城市》拿了金狮奖,当时就有意大利媒体说这背后是不是某人的阴谋诡计。这里的‘某人’当然是指我,其实那一届谢晋当评委,是他说服了其他评委,他说‘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位新的电影大师’,最终其他评委也都同意了这样的看法,但被意大利的报纸批评的还是我。”
 
“当然,我推荐华语片也是带着自身的痕迹的。比如说,谢晋是我的老师,他的政治上比较敏感的电影都是我拿到国际上放映,像《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又比如最近三年,我一直想在平遥做‘南斯拉夫新浪潮电影回顾展’,因为这些电影跟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有密切关系,它们都是站在社会主义公民的立场上,虽然其中有批判的成分,但是它们都没有背叛社会主义。”
 
记者提到,虽然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可以负责选片,但决定大奖归属的终究是那一届的评委会成员,那么在马可·穆勒担任多项国际电影节的艺术总监期间,最遗憾的是哪部影片名落孙山?
 
对于这个问题,马可·穆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透露了一项职业“秘密”。“我先跟你说说电影节艺术总监的一项工作:你要选这一届的评委,一定是在你已经基本确定参赛片之后。因为你从所有送来的电影里选出的那十八部参赛片,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佳作,你当然会希望它们也能被别人认可。所以,在你要选择的那十位评委里,至少应该有两位会支持这部电影——我指的当然不是评委跟参赛的这位导演是好朋友之类的,而是说这位评委可以了解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
 
“比如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金狮奖的那一年,评委会里没有一位是中国人,我是故意这么安排的。我当然不可能确定它一定会拿金狮奖,但我希望他能获得评委会的认可,就想着至少有一位评委可以完全懂这部电影,于是就选择了葡萄牙的制片人宝罗·布兰科(Paulo Branco),他在葡萄牙和法国监制了五十多部电影,都是非常风格化的作品。那么评委会主席是谁呢?凯瑟琳·德纳芙,法国的大明星,最后他慢慢说服了她。”
 
然后,马可·穆勒语带自责地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王家卫的电影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没能拿到大奖;也不仅是威尼斯,还有洛迦诺电影节。那一年的洛迦诺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比利时女导演,也是我的很好的朋友,她已经过世了,名字我就不提了。当时,我们做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的全球首映,可惜的是,最后他没有拿到任何奖项,当年获得大奖的是两部带有阿巴斯风格的伊朗电影。”《重庆森林》没能在洛迦诺电影节获奖,令马可·穆勒非常遗憾。

《重庆森林》没能在洛迦诺电影节获奖,令马可·穆勒非常遗憾。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问及贾樟柯导演已经决定退出平遥国际电影展,身为艺术总监的马可·穆勒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他表示,自己事先也不知情,虽然觉得很可惜,但会同贾樟柯共同进退。
 
随后,刚刚谈完人生两大憾事的马可·穆勒又显露出意大利人乐观的本性,说起打算明年索性在上海定居,还透露他的妻子就是上海人但不会下厨,以后自己就要成了标准的上海女婿了。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里的1968年美国和今日美国像极了
下一篇:7部经典老电影致敬周璇百年,11月上海影展更显海派文化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