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有严重剧透
注意:本文有严重剧透
虽然这一两年来,Netflix也加大了在台剧的布局力度,效果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去年砸重资制作、卡司阵容华丽的《罪梦者》,口碑两极分化,之后的《极道千金》《彼岸之嫁》就是众口一词的差评,口碑大扑街,豆瓣评分均不及格。Netflix参与了这三部台剧内容的具体制作,深刻暴露出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外国流媒体高层并不太了解中国观众的喜好,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4月30日于Netflix上新的由张孝全、许玮甯、林心如主演的《谁是被害者》,台湾制作方重新拿回了内容的主导权,Netflix只是抢下了全球独播权。这一合作模式,正是之前《我们与恶的距离》(与HBO合作)、《想见你》(与FOX合作)等所采纳的,确保了创作者的绝对自由,也可充分规避水土不服的弊病。
终于,跟此前的“华语三部曲”相比,《谁是被害者》有了一个相对体面的口碑。
《谁是被害者》改编自台湾推理作家天地无限的小说《第四名被害者》。剧集主人公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警察局刑事鉴识中心的鉴识员。方毅任罹患亚斯伯格症(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他虽是天才鉴识员,专注力、观察力、分析力一流,帮忙侦破了许多大案,但性情孤僻,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娶妻生女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小女儿因他的疏忽受伤,他自责离开妻女。
十多年过去了,方毅任在调查一起诡异的连环谋杀案时,竟然在命案现场采集到失联多年的女儿江晓孟(李沐 饰)的指纹,发现女儿疑似涉案。为了保护女儿,查出真相,方毅任篡改证物,并联合社会线记者徐海茵(许玮甯 饰)侦破案件、拯救女儿。
《谁是被害者》首先是一部悬疑剧,编剧在连环杀人案上的布局疑点很足、口味很重、尺度很大。
第一个受害者有性别认同障碍,在保守家庭长大,因不被父母接受而遭到殴打、羞辱。他最后穿女装用化学溶剂“自溶”在浴缸中,画面有点惊悚。
第二个受害者是过气歌手,因名气跌落失魂落魄、精神错乱。她的死法也相当惨烈,跪坐自焚。
第三个受害者是勤恳老实的业务员,在公司压榨下任劳任怨,不幸罹患绝症,公司却拒绝支付业绩奖金。他注射过量芬太尼而死。
第四名受害者是木雕师。他是视障人士,作品被弟弟拿去以弟弟的名义售卖、发表,弟弟成了著名木雕艺术家,名利双收,他一无所有。他投江而死。
第五名受害者是更生人。少年时期曾参与绑架撕票,出狱后因心怀愧疚而对生活失去信念,几次自杀未遂后,他在医院被注射过多芬太尼而死……
这几起杀人案看似独立,实际彼此关联。他们大多注射过量芬太尼而死,包括前两个死者,自溶和自焚都是在死亡后;并且,前一个死者关联着下一个死者:性别障碍者死在了过气歌手家中,过气歌手死在了业务员所在血汗公司的工地里,业务员死在木雕师弟弟的仓库里,木雕师死在更生人少年时的犯案地……
在业务员自杀后,方毅任已找出这起连环杀人案的规律:每一个受害者都是通过死亡完成遗愿,同时他们也帮助下一个受害者完成遗愿。那究竟是谁将这些有自杀倾向的人联系在一起,并让他们按照计划相继死去的?
相较于悬念的铺陈,《谁是被害者》在悬念的揭晓上,就有点头重脚轻,处理得太过轻巧了。除了方毅任外,警方在侦破案件上几乎是毫无作为,最后竟然是靠犯罪嫌疑人的“自曝”和自首破案。网上传出自杀者生前的遗愿的视频,最后出镜的是方毅任的女儿江晓孟,她说妈妈死的时候,她未能完成妈妈的愿望,所以她跟其他受害者互相帮助,完成彼此的愿望。
江晓孟也只是受人指使,最大的幕后BOSS是李雅均(林心如 饰)。她在违法超收、虐待老人的老人安养院担任护工,看了太多痛苦的生,也体验了太多生之痛苦,她厌倦了活着,所以她想帮那些厌世的人离开世界。他们在自杀救助中心相识,李雅均把它变成了“自杀协助中心”。
这几年台剧不断加强写实力度,经由剧集切入社会议题,针砭时弊,拓宽议题的思考面向。《谁是受害者》也有这样的野心。李雅均的疯狂计划得以实施,在于她找到了社会的弱点。假若不是死亡,那些受害者已被社会遗忘,他们或不被接纳、或被忽视、或被踩在脚底下、或是活在黑洞里,活得边缘、寂寞又痛苦。他们轻易被李雅均的理论所蛊惑,比如死是权利、死是自由、死就能获得解脱。
李雅均与记者徐海茵最后有一段关于生与死的讨论。徐海茵告诉李雅均,她对抗痛苦的方式不是死亡,而是“活下去,想尽办法活下去”,“活下去才有改变,才有希望”。
我们都知道徐海茵说的是对的。但如果整部剧的落脚点,就在这几句充满鸡汤味的台词上,它的反思力度也太轻飘飘了。李雅均的死亡计划得以成功,并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理念的差异,而是病入膏肓的社会问题的爆发。它折射了制度设计对弱者的忽视,对弱者的救济渠道也远远称不上完善。要真正战胜李雅均,需要落到社会层面解决,而非俗套的鸡汤和煽情上。
《谁是被害者》是Netflix口碑较好的台剧。但跟Netflix上那些比较有深度的悬疑剧相比(诸如《难以置信》),差距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