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各花入各眼”(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即人的审美观点互异,有人喜欢西施有人钟情无盐,是无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不但如此,审美观点还会随社会风气而变,比如肥瘦在不同时期各有“拥趸”(大约一百年前,增肥的广告环球处处可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之美丑,和“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一样,因人而异,没有共通准则。面对这种“游离”状况,研究美丑经济效益的经济学家,坚持必须用“科学方法”定出美与不美的分际,才能进行“科学研究”,而方法是“民调”。经济学家把外貌(主要指女性)分为三大类——丑陋(homely looking)、平庸(average looking)和美丽(better looking),然后进行“民意测验”,以达“实证”效果(时期有长达三年〔以排除“一见钟情”的偏见〕,期内由同一组人员进行“评分”)。这些不同“级别”的“大头相”,得分最高的便是“美丽”,依次是当然是“平庸”及“丑陋”。老于世故的人皆知,“靓女靓仔”人见人喜,遂有“美丽贴水”,反之,那些不合眼缘的,可能“赶客”,回报因而较低,是所谓“顾客歧视”(customer discrimination)的必然后果。
这些年来,经济学和社会学学者,在“外貌与成就”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多次研调,他们对此一般人认为“必然如此”的命题,穷经皓首、痛下苦功,除了要从“实证”中寻求真相,还在于有关经费充足、一些不关重要的命题,亦不难获得相关基金拨款,令他们有物质诱因进行名利双收的学术研究。由于有税务优惠,美国巨贾纷纷预留遗产组成私人基金,它们大都乐意赞助学术研究以显名声,比如学界有意就“地下经济”对总体经济的影响(How the informal economy took over the world)进行研究,美国两百多个基金于瞬间一共拨备一千一百零三万多美元,指定供这项研究申请;不难预期,大家很快会读到多份有关的研究论文——“地下(非正式)经济”指不受政府管辖、保护和不记录于政府文件的经济活动,一般相信其对总体经济有重大影响,学者既有查找真相之意,由私人基金出资赞助,是完美的匹配。
行走江湖的人都知道有“美丽贴水”这回事,那些容貌与身材出众的“打工仔”,不论性别种族,在劳工市场均大受欢迎。不过,据陈茂峰博士的提示(《明报》10月29日:《分析员颜值与研值》)笔者有机会浏览四名大陆背景学者联撰、在今年3月18日学术期刊《企管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发表那篇题为《分析员的美貌与成绩》(Analysts' Beauty and Performance)的论文,作者们根据内地一百零二家证券商的二千三百二十八名分析员,在2005年至2014年所作八万九千零五十六宗交易的盈亏,得出“外表评分愈高其预测公司盈利误差便愈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