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国庆档除了三部主旋律大片之外,还有一部动画片《雪人奇缘》也收获了不少关注。电影讲述一群小朋友护送巨大、可爱的雪人回家,沿途经过黄山、油菜花海、乐山大佛,一直到目的地喜马拉雅山……主角是中国人,背景地在中国,加上那一连串让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地标景观,都成为本片不可忽视的亮点,非常赚好感。
《雪人奇缘》背靠东方梦工厂,这家中美合资公司此前的代表作品是《功夫熊猫3》。不难看出,《雪人奇缘》走的还是《功夫熊猫》的路子,拍给世界观众看的中国故事。只不过,这次故事背景换成了当下的中国都市,熊猫和鸭子的父子关系也置换成了颇为传统和典型的三代同堂的中国家庭,看上去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也更考验主创“本土化”的能力。
中方制片人周珮玲负责把关所有的中国元素,小到奶奶饭桌上的菜量多少,墙上倒过来的“福”字,大到沿路的地标景观和人物的文化底蕴,这些都需要详细的调查、讨论,以及一遍一遍的试错。“要如何以一种有机且真实的方式加入这些中国元素,我觉得我们做到了,”周珮玲言语中不无自豪,“相信这些细节都会让你有身临中国家庭的感觉,里面的角色们没有刻意指出这些东西,它们就是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的很自然的一部分。”
以往的好莱坞动画,因为是完全的外国故事,配音版如有翻译腔,是被允许且认可的,这次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在文本和配音显然不可以这样。周珮玲介绍说,《雪人奇缘》的配音过程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时间。为了更符合中国语境,他们还专门找来《泰囧》和《港囧》的编剧束焕监督整个过程,成片中加入了不少中文俚语、网络语,以及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笑话,他们还根据试映观众的反馈,特意录制一版中文版的《Fix You》。蔡明的加入则是因为她在春晚树立起来的国民奶奶形象,和电影中“Nai Nai”相得益彰。
油菜花海、黄山、乐山大佛……
“在现实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
新浪娱乐:小艺一行带领雪人回家的旅程非常养眼,中间途径了黄山、乐山大佛等地标性景观,能谈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路线?这些是剧本最初的想法?还是后期讨论逐步确定下来的?为什么会选择黄山、乐山大佛,而不是其他地方?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原因在?
周珮玲:我们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是拍给全球的观众看的。当中国以外的大多数观众想起中国,他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长城、兵马俑。中国是一个非常丰富、魅力的国家,地形变化多样。我们想要找一些大多数人可能不太知道的。这有太多可以选择的经典,最后,最难的时要选哪一个,以及如何将它们组合起来,以使得整个旅程在地理上是讲得通的。为此,主创们去了中国好几趟,画师们并没有能去到所有的景点,不过他们去过的地方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也在电影中有所体现。比如,在开头的城市场景中,天际线的高楼上都会有动画,这是亚洲城市中非常独特的一道风景,可以让你立马意识到,自己身处在一个中国大城市中。
新浪娱乐:油菜花那一段非常好看,能谈谈背后的创作过程嘛?这片油菜花海有没有现实参照?如何动画化一片油菜花海?难度和挑战在哪里?
周珮玲:油菜花这段前后一共花了一年时间,一开始是我们想做这样一个场景,后来就开始变成要怎么实现这样一个效果。团队成员对于在油菜花海里“冲浪”的概念都很兴奋,问题是要如何实现它。从电影中可以看到,这场戏非常复杂,每一片花瓣都要照顾到,它们一起营造成浪涌的效果。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发展和不停地试错,最终才换来了成片的效果。
新浪娱乐:黄山那一段的蒲公英飞船也很有童趣。这是一开始剧本就有的创意?还是现场采风的神来之笔?包括紫藤花、蓝莓的段落,这些场景是不是都有现实参照在?
周珮玲:黄山这段也是很早就在故事里的。上面也提到,我们最早是希望以上海为灵感,黄山这样一个地标景观恰好就在附近,正好可以放进去。我们也很喜欢黄山的景色,用它来做蒲公英的起飞地非常棒。
新浪娱乐:乐山大佛的段落也让人印象很深刻,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标景观?电影中的乐山大佛还原得非常好,不过它周边的景观似乎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没有看到岷江和周围的建筑),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周珮玲:我们当时是想找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让小艺可以和爸爸最后告别。导演喜欢乐山大佛,这一细节是很久就确定下来的。我们希望能用以一种之前都没有过的方式重现这一地标景观,我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乐山大佛附近有不少建筑物,我们希望能将它设置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话虽如此,片中的乐山大佛是非常忠于现实的,包括片中选取的角度,其实都是和现实中一模一样的,只是少了周围的建筑物。我们希望在这一刻,这些孩子们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尽量远离城市的一切。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如何有机地插入“中国元素”?
新浪娱乐:《雪人奇缘》讲述一个少女的疗愈和冒险故事,它的背景地其实是可以设置在任何国家的,为什么会选择在中国?商业考虑之外,你觉得这个故事和中国更为紧密的联系在哪里?
周珮玲:设置在中国的想法最早来自于导演吉尔·卡尔顿,这个设定是和雪人绑定在一起的。我们的导演从小就和寻血猎犬生活在一起,这种犬类非常大, 可以到120到130磅,它们不用说话就能沟通且能和人类建立很深的情感联系,这让导演很着迷,于是有了让一群小孩送雪人回到喜马拉雅的家的想法。在很多关于雪人的传说中,它们的故乡都是喜马拉雅山,所以,将故事设置在中国是很自然的一个决定。
新浪娱乐:项目最早期的外媒报道中都有说到,故事设置在上海,在后期的宣传中似乎有意弱化了这一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
周珮玲:电影前半部分的场景灵感来源于上海,但不全是上海。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想设置在上海,但后来觉得想要更加创新一些,所以对女主小艺生活的地方作了一些艺术加工,它不全是上海,而更像是中国一个未定名的大城市。
新浪娱乐:也有观众看完会觉得小艺的衣着,还有动作有点美国化,不太像中国十五六岁女孩的样子。你怎么看这种声音?
周珮玲:我们的设想是,小艺是独特的,她是一个中国少女,不过,她并不是那种大家眼中的占主流的。这也是她性格的一个部分。小艺的穿着可能受了一点西方的影响,这是一个特别的设计,不过也符合事实,毕竟中国不少年轻人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如果你看她的精神内核,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不仅仅在她住的地方,还有她对待母亲和奶奶的方式,尽管她经历父亲离去的伤痛,和她们保持距离,但仍旧充满着敬意。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详细地讨论了她的每一个互动,以确保这些都是遵从中国文化。比如,其中有场戏是她偷偷拿了包子要到屋顶去喂大毛,她要怎么走,我们想了好多种方案。一开始的方案是她直接背对着奶奶,猛地关上门,这看来就非常“美国化”,我们觉得不行,又重新画了很多版故事板,重新来做。最终的版本就是电影里那样,她对着奶奶轻轻走开,从没有直接背对着奶奶,而且是非常慢且小心地关上了门。我们时刻想着这一点。
新浪娱乐:“中国元素”不能机械地插入到故事当中,它需要一定程度的创意延伸,但这种延伸一旦过了一定的度,又会给人不忠于真实的感觉。作为把关整部电影中国元素的制片人,你是如何判定和规避这种问题的?结合这部电影,有没有一些细节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周珮玲:你刚说的恰恰就是我们的目标,要如何以一种有机且真实的方式加入这些中国元素,我觉得我们做到了。从城市的设计,到街上的小摊,以及“补习班”的标志,包括小艺家里倒着的“福”和超市送的挂历,相信这些细节都会让你有身临中国家庭的感觉。里面的角色们没有刻意指出这些东西,它们就是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的很自然的一部分。
《泰囧》编剧束焕监督中文剧本 找蔡明是因为春晚
新浪娱乐:大多数动画片因为讲的就是外国故事,翻译腔是允许并被推崇的,这次是中国故事,在中文翻译和配音方面是不是要更加接近中国人说话的方式?相比其他影片,翻译和配音是不是会更加费时?这次有没有特别找中国观众试映,收集反馈并修改?
周珮玲:本地化过程花了很大的功夫,这一过程大概经历一年。如你所说,因为角色都是中国人,我们希望他们看起来是真正的当下的少男少女们。我们找了《泰囧》和《港囧》的编剧束焕作为普通话版的顾问导演,由他来监督整个过程,负责整个编剧团队。最终的结果是,普通话版加入了不少地方的俚语,为适应中国观众的不同的笑话,以及不同的音乐。比如,酷玩乐队的《Fix You》,我们专门找了一个中国歌手,录制了普通话版本。我们也做了试映。上面提到的普通话版的《Fix You》就是观众反馈的结果。
新浪娱乐:奶奶这个角色非常出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唠叨可爱的中国奶奶形象,英文版中也直接用了“nainai“,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在哪里?蔡明版的配音非常出彩,是怎么想到找她来配音?
周珮玲:我们希望能将中文直接用在英文版中,所以直接用了“Nai Nai”,Nai Nai更加亲切。其实,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祖母的爱称,比如Nana,Oma,还有Noni。她是一个非常真实、典型的中国奶奶的形象,我们希望她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奶奶。蔡明在春晚舞台上一直以国民奶奶的形象著称,找到她来诠释奶奶非常契合,也是一次很棒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