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会现场,《众神之地》的总导演曾海若介绍,这部纪录片迥异于之前BBC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和广为人知的《王朝》,虽然以动物作为主体,但“我们的兴趣点却不在动物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动物其实在传递大自然的声音,比如东北虎对于萨满教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神,它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动物是我们观察周围、观察地球的一个方式,我们想通过这部片子来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它本质上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只是借用了动物这个概念。”
除了这些已经被确定为文化传统的时刻,野牦牛的影响力在当下也持续发挥着。《荒野上的轮回》聚焦于现代牧民如何与野牦牛相处,当最早的藏地先民驯化了一部分野牦牛,得以在贫瘠的藏区生存下来,他们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占有牦牛这个物种。
拍摄团队用了很多仰拍的镜头来呈现这种神灵一般的动物出现时给人带来的压迫。曾海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所谓的人文性也体现在这里:你不要指望能够掌握动物,你只要记录你在现场感受到的动物就好,“你是怎么看的,你怎么感受它?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比它们实际上是什么更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在现场,通过与专家、与当地人聊天之后,得到的综合印象变成一个故事。”于是传统纪录片中动物尖牙利爪的那种直观的威慑,被转换为跟人博弈时,带给人的压力。
曾海若说,旗舰动物的感觉能力远超人类,不管你带着多么先进的设备,只有它们愿意被拍到时,你才可以拍到。它们感受得到你的气息,像一群牦牛,我们花了20多天才很偶然地拍到。
亚洲象:关于变化与失去
《众神之地》剧照
曾海若将其解释为,这是大象世代的记忆在左右着它们:“大象有超强的记忆,并且这种记忆是世代相传的,带着遗传性的影响,大象脑中的世界是很大的,它们曾行走在整个世界,但后来逐渐一步步退却、缩小,被局限在所谓的自然保护区。”比如白海豚,“你知道它去到内河,很快皮肤就会溃烂死去,但是无论怎么驱赶,它就是一直逡巡,不愿意掉头回海洋。科学的道理来说,它应该回海洋才能保命,但是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不想回海洋。所以我们在做纪录片的时候,我也特别强调,你可以去感受一下,不要着急下结论,因为下结论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