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出土嵌宝石金戒指
据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介绍,2021年,山西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的框架下,开展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等项目,实施了沁水八里坪、忻州尹村、兴县碧村等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王炜林
与会的考古专家也对入围项目进行了逐一点评。H3出土彩陶罐
王炜林表示,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发掘40多年了,代表了我们“最早的中国”的一个考古项目,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关键性遗址。陶寺遗址几十年的发掘,解决了很多问题,对遗址的分布、文化的分期、聚落的结构,还有一些大型的礼制建筑等都做了很多的关键性工作。从2018年开始,围绕陶寺宫城内的大型夯土基址和两个宫殿及其辅助建筑做了大量考古工作,把陶寺作为都城的要素展示得更全面。尤其是2021年发现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有500多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同时它的辅助建筑、构件、彩绘颜料及其研磨彩绘的研磨棒、带有白灰皮的或者是墙面装饰菱形纹饰的房子、水井、人头祭祀坑、中轴线的布局,都是我们中国早期宫殿的雏形。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它不仅是对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宫殿建筑的起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证了我们以中原为核心文明的道路和模式。鳄鱼骨板
谢尧亭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谢尧亭表示,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自发现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夺簋”长篇铭文的出土,彰显了北白鹅墓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地理位置及资源分布上来看,北白鹅墓地处在连接晋南和洛阳盆地的通道上,晋南拥有铜矿和盐等战略资源,这里非常重要;从历史发展脉络上来看,西周时期畿内采邑,以今天的西安和洛阳为中心,西到宝鸡、东到漳州。垣曲北白鹅属于畿内采邑,畿外没有采邑。到了春秋早期这个阶段,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西周被东周更替之后,王朝的中心发生转移,从长安搬到了洛阳,随着政治中心发生转移,很多贵族也都纷纷东迁,垣曲属于王朝的一部分。目前考古发现可以确定的畿内采邑并不多,芮国、虢国、郑国属于这类性质。所以,垣曲北白鹅墓地的发现非常重要,从它的墓葬规格和出土铜器铭文来看,我们目前认为是此地应是太保燕仲的家族墓地。M1墓室
M1006出土陶器组合
张庆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表示,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有很多新特点。第一,它是大同第一个浮雕加彩绘的北魏石椁,方形石椁在北魏时期较多,到现在为止大同至少发现了七八十个,是石椁上加绘画,只有大同平城区智家堡北魏石椁墓是浮雕加彩绘。第二,它是现在平城区发现石椁里年代最早的一个。第三,椁室内雕刻的仙人图、天王像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佛教色彩、中西文化交流,可呼应于云冈研究。另外,这个石椁的文字也表明,它来自陕西。在同一个墓地的另一个砖志上介绍的一个人来自山东,这些都显示了平城区确实是一个多民族汇聚之地。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重要程度可比宋绍祖墓石椁,对以后石椁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影响或可延续至唐代中期。石椁东壁浮雕彩绘
张庆捷表示,临汾霍州千佛崖遗址是非常重要的一处石窟寺遗址。山西的摩崖造像数量位于全国第二,2021年统计山西摩崖造像有480多处,对这些摩崖和石窟,进行过考古科学发掘的很少,且规模有限。而临汾霍州千佛崖遗址此次考古发掘规模较大,清理出来70多龛,年号达到20多处,而且有许多重要的题记,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官职和不同身份的人。尤其是,十一面观音像就有5个,对于考察十一面观音像的流行大有帮助。善跏趺坐佛造像龛
张庆捷表示,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有特色,亮点多,从墓门发现起,便惊艳了世人。它最大的意义是再次认定了明代藩王墓的位置和范围,这是一次细致的科学发掘,对它的规模和内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认识。出土器物也非常重要,圹志、墓志同时出现在一个墓中,在以往的墓葬中鲜少见到。出土玉器、木俑,保存完好,颜色鲜艳并富有特色。明代俑一般用的是琉璃俑,但是藩王墓出土的是木彩俑,木雕加彩绘十分精致,色彩搭配上远远超过了以往。可以说,这是太原以至山西发现的最珍贵的明藩王墓。这也就要求我们务必做好后期的保护工作,这是我们能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陵园复原
M2、M3墓门
山西省文物局相关领导表示,山西省考古工作围绕“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中原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点课题,开展了1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120余项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取得丰硕的成果。夏县东下冯、芮城寺里-坡头、沁水八里坪、翼城北撖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绛县西吴壁、大同吉家庄、襄汾陶寺、夏县师村等考古发掘,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研究中迈出坚实脚步。H6正射图
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遗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78年正式考古发掘,迄今已经43年,取得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成为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城址,有着宫殿区、仓储区、墓地、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住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自2013年至2017年,历时5年的发掘逐步确认了陶寺遗址近13万平方米宫城的存在,并较为全面地揭露了南东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十三五”期间,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在该项目的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继续联合,于2018年开始持续对宫城内的最大夯土建筑基址ⅠFJT3(现更改为1号宫殿基址)进行发掘。1号宫殿基址
铜璧形器
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北依太行牛心山。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面较宽,南面狭长,不规则分布,边缘沟叉纵横。从2020年4月起至今,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市县文物部门对墓地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241座,车马坑5座,陶窑2座,由此明确了墓地的主体遗存为两周时期墓葬、灰坑和车马坑。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玉石器
M3出土石编磬
M1006出土陶器组合
M3 夺簋
据出土的器物铭文推测,墓主人应该为召公家族三大宗族之一的太保匽中氏,这里很可能是其后人的家族墓地和王畿内采邑,肩负着拱卫洛邑北疆和控制盐铜矿产资源的战略要务。可以看出,北白鹅墓地是一处历时久长、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遗址,为研究晋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采邑制度、宗法制度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参考,对探讨黄河文明,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在整个中原地区的作用和地位,实证中华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石门、石椁
霍州市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位于霍州市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始凿于唐代高武时期,开元以后为主,是山西重要的唐代中型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风格,也受洛阳龙门、关中地区唐代造像风格的影响,对研究盛唐向中后期过渡的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重要材料;发现的铭记对研究唐代历史地理、府兵制等有重要价值。北区造像
十一面观音造像
铭记
发现的近20处铭记,经过识读,确定铭记内容有纪年、地名、人名、官名等几大类别。其中纪年有开元五年、十一年、天宝三载、十四载、长庆二年、宝历二年、会昌二年、正德五年等;地名有晋阳郡、安边郡、晋州、太原、霍邑、金昌府等;官名有县尉、中书舍人、度支、判官、押衙、副将等。明代晋王府与晋藩王墓位置示意图
三座墓葬俯视
晋端王陵园的确定,印证了《太原县志》《阳曲县志》《榆次县志》记载的岗头村和端王陵园位置,为其他晋藩王陵园位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坐标。M2晋端王圹志
(本文综合整理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汇及文博山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