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国宝·药师如来佛坐像(局部),7世纪(飞鸟时代),奈良·法隆寺藏
圣德太子(574—622)是日本飞鸟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在推古天皇时代与苏我马子共同执政,并在日本国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派遣隋使,寻求和平的外交,引进中国文化、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阶” 和“十七条宪法”,意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同时他笃信行佛,生前就被称为“上宫法皇”,其源流至今仍在日本佛教中生生不息。
狩野养信,《圣德太子二王子像》(摹本),江户时代,1842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法隆寺位于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的圣德宗总本山,在607年由圣德太子创建,有“佛法兴隆”之意,圣德太子把此地作为日本研究佛教的基地,但是当时日本接受佛教的人只有太子一族和部分贵族。圣德太子35岁后,在如今梦殿的位置钻研佛法,49岁病逝。他认为“除了佛理,世间皆为虚无”。不久后,因为皇位继承,太子一族在法隆寺集体自杀。
夹纻棺残片,飞鸟时代(7世纪),大阪·安福寺藏(有可能是太子的棺椁)
夹纻棺是7世纪的高级棺木,通常用漆贴麻布重叠制成。展出的残片使用了45层丝绸,构造极为特殊,其宽度与记录中圣德太子的棺台(睿福寺北古坟)一致。因此很有可能就是太子的棺。
日本国宝,天寿国绣球帐,飞鸟时代,约622年,奈良·中宫寺藏
“天寿国绣球帐”是日本传世品中最古老的染织,虽然作为与太子直接相关的宝物被保管,却在平安时代被一度遗忘,直至1274年(镰仓时代)中宫寺僧人发现了它,此后成为中宫寺收藏。
天寿国绣球帐(局部)
虽然如今保存并不完整,原本绣有皇室系谱,以及记载太子佛教思想的文字已经散失,但在这袭飞鸟时代的残片中,依旧残留着鲜艳的红色,让人难以想象这来自千年之前,要知道红色极易退色,与通常使用的染料相比,此处使用了生长年数较长的茜草,染的次数也比较多。
日本国宝,天寿国绣球帐,镰仓时代,1275年,奈良·中宫寺藏
作为太子信仰中心的法隆寺
法隆寺平面图
739年左右,在圣德太子住过的斑鸠宫原址上,行信(生卒年不详)建立了东院伽蓝,在梦殿中立有太子等身救世观音像,并收集了太子的遗物。展览熟悉从太子有关的物品展开,以此概述最初的日本佛教。
行信僧坐像,奈良时代·8世纪,奈良·法隆寺藏
安置在梦殿本尊救世观音像左侧的厨子内。他意志坚强、风貌威严的形象,被写实地表现出来,奈良时代肖像雕塑的杰作之一。

日本国宝,秦致贞,《圣德太子绘传》 平安时代,1069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法隆寺捐献宝物),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
在东博展场展出的《南无佛舍利》,平常只有正月初三等特别的日子才开帐。据说在圣德太子2岁春天(2月15日)的黎明时分,他合掌向东方吟诵“南无佛”,从他掌中掉落的舍利被供奉在水晶五重塔中。《圣誉钞》(14—15世纪)中记载,分释迦舍利时,古印度的科萨拉国王得到了左眼舍利,并将其赐给了女儿胜鬘夫人。她是圣德太子的前世,太子带着佛舍利出生,放在金铜制莲花座上的圆形水晶舍利容器中。
日本国宝,南无佛舍利,南北朝(1347—1348);舍利据箱,镰仓时代·13世纪奈良·法隆寺藏
“圣德太子与佛的形象”也是此次展览重要的篇章。平安时代,出现了认为圣德太子是观音转世的信仰,其代表作是在圣德太子逝世500年时制作的法隆寺圣灵院的《圣德太子及侍者像》。此次特别展,观众能近距离观看作为秘藏佛本尊像,这也是27年以来,圣灵院的秘藏佛本尊首次在寺外展出。
日本国宝,圣德太子和侍者像,平安时代·1121年,奈良·法隆寺藏
这组雕塑中,与圣德太子戴冠取笏充满威严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是几位侍者像的幽默表情。他们分别以太子之子、太子异母弟、太子佛教师父惠慈法师(高句丽僧人)等人为蓝本,也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圣德太子信仰高涨为背景的杰作。此外,圣德太子2岁、16岁像等,以及法隆寺佛画均有展出。
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圣德太子像》(孝养像),镰仓时代·13世纪,奈良·法隆寺藏
梳着方发,捧着香炉,身披袈裟的童子形象的圣德太子像,被称为“孝养像”。这一形象描绘了太子16岁时,为父亲祈求病愈,侍在病床边看护时的情景。这是太子肖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展览现场,南无佛舍利(左)和圣德太子2岁像
法隆寺金堂与五重塔
法隆寺西院伽蓝,金堂和五重塔
金堂东之间的药师如来佛坐像,嘴角浮现微笑的神秘容貌、纹样性的裳悬座都显示了飞鸟时代样式美。根据背面铭文记载这尊药师如来像是607年建造的。但是,与623年完成的金堂中间的释迦三尊像相比,铸造技术却有了进步,所以制作年代被认为在释迦三尊像之后。作为飞鸟时代的佛像代表之一,其本身也有很多谜团。
日本国宝,药师如来佛坐像,飞鸟时代·7世纪,奈良·法隆寺藏
这尊药师如来佛坐像基于中国南北朝6世纪上半叶的样式。棱角分明的脸和线性的衣饰,让人感受到北魏佛像的线条流动。此次展览也是该尊佛像时隔一百多年后,再次在金堂外公开,展览提供了平时视角,让观众有更多不同发现。
药师如来佛坐像背面
在“法隆寺金堂壁画和百济观音”展中,展出了平安时代安放入金堂的毗沙门天立像和吉祥天立像(如今在“释迦三尊像”两侧)。金堂内阵四隅安置着日本最古老的四天王像。
法隆寺金堂,中间为“释迦三尊像”(622年)、其两侧为毗沙门天和吉祥天立像(1078年),左一为“四天王”之一增长天像(飞鸟时代)。

法隆寺金堂佛像和壁画示意图.

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四天王中的“广目天”和“多闻天”,他们位于内阵的深处,通常看不清楚,展览未设玻璃柜,观众可以看到盔甲上还残留着色彩。
日本国宝·四天王立像多闻天立像(右)和广目天立像,飞鸟时代·7世纪,奈良·法隆寺藏
从正面看,他们眼神严厉,姿态静谧,踩着的小鬼恭敬地姿态也极其独特。从背面看,佛像沉稳的背影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金堂内看不到的角度,从肩膀到背部的圆形线条,似乎显示出另一种灵性。
多闻天立像和广目天立像背面

广目天立像背部
金堂四方内壁上还绘有壁画。这些壁画浅显易懂地表达了佛的世界。金堂壁画是将原尺寸的底稿转印到墙面上后上色的,线条类似铁线描。类似样式特征在敦煌莫高窟的初唐壁画中可以看到,可见其直接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虽然作者不详,但根据墙面的不同,可以看出作品风格的不同,推测是几人共同制作的,最初壁画的制作时期是7世纪末到8世纪初。
金堂壁画第六号壁阿弥陀如来说法图(摹本),1940—1951,奈良·法隆寺
江户时代中期开始,金堂壁画开始受到关注,明治时代,随着欧洲人对日本美术的热衷,金堂壁画开始被有计划地被临摹,金堂壁画的贵重和艺术价值逐渐得到认可。樱井香云、铃木空如等日本绘画名家也对金堂壁画进行了多次临摹。
1935年,正在进行的法隆寺金堂摄影
为了保护金堂壁画,1917年为其设置了帘子,此后只在春秋特定的几日公开。但1949年1月26日早晨,法隆寺金堂发生大火。火灾过后,金堂初层内部柱子被烧毁,壁画几乎失去了色彩,只勉强留下了轮廓线。万幸的是原本安放其中的佛像,因为大修转移别处安放,故平安无事。日本也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
火后的法隆寺金堂
金堂边的五重塔是祭祀佛祖舍利的建筑,内部安置着代表释迦生平的塔本塑像。
法隆寺五重塔
五重塔初层,以心柱为中心,四面安置着塑像群。以泥塑构筑的山岳风景为背景,通过群像表现佛典中的诸场面。其中,对悼念释迦牟尼的罗汉描摹非常精彩,他们有的仰天咬紧牙关,有的张大嘴巴哭泣,哀叹之大溢于言表。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哭泣的罗汉像,对露出的肋骨和脸上皱纹等精彩的描写是奈良时代追求写实性的代表作品。
日本国宝,《塔本塑像·罗汉坐像》,奈良时代·711年,奈良·法隆寺藏,仅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
在东京和奈良,还分别展出了日本国宝“传橘夫人念持佛厨子”和“玉虫厨子”,体现了日本古代的祭祀空间。带有须弥座顶盖的“橘夫人念持佛厨子”中存放着阿弥陀三尊像,做工精致,指尖和衣服上的流丽曲线也格外美丽,是古代金铜佛中首屈一指的杰作。
(传)橘夫人念持佛厨子中的阿弥陀三尊像

日本国宝,(传)橘夫人念持佛厨子,飞鸟时代·7—8世纪,奈良法隆寺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的“玉虫厨子”,以装饰宫殿的透雕金具下铺着玉虫的翅膀得名,宫殿和须弥座上绘有灵鹫山、须弥山、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本生谭》等,代表日本古代佛教工艺。
日本国宝,玉虫厨子,飞鸟时代·7世纪。奈良·法隆寺藏,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
如今,法隆寺宝物的除了寺内收藏外,约320件的宝物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宝物馆内保存着。这是由于明治维新后,受到“废佛毁释”的影响,寺院的维持一度变得困难。1878年(明治11年)管长千早定朝决定将圣德太子画像(唐本御影)等300余件宝物献纳当时的皇室,获得金钱赠予以维持7世纪以来的伽蓝堂宇。这批宝物曾保管于正仓院,在1882年被转移到帝室博物馆的“法隆寺献纳御物”作为皇室所藏品收藏,后除去归还法隆寺的四件及宫廷中留下的十件宝物,全部转交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日本国宝,灌顶幡,飞鸟时代(7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法隆寺捐献宝物)
用金铜板镂雕而成的极为豪华的幡,表现了菩萨从天而降的姿态。据《法隆寺资财帐》中“片冈御祖命”的记载,可以认为是圣德太子的女儿片冈女王制作了灌顶幡。

展览为圣德太子设计的漫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