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塞博物馆恢复开放前夕,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经过了整整20年的筹划,距离卢浮宫只有两个街区的巴黎前证券交易所-皮诺私人博物馆也终于于5月中下旬迎来开放。该博物馆的建造经历了重重波折,原计划于1月23日开放,由于疫情一再推迟。
皮诺私人博物馆
“肉体与灵魂——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展览由卢浮宫博物馆与米兰斯福尔扎城堡博物馆(Castello Sforzesco de Milan)共同举办。展览围绕“愤怒与优雅”“情感与说服力”、“从狄俄尼索斯到阿波罗”三个主题展开,汇集了超过140件展品,系统地展现了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期,即文艺复兴巅峰时期的意大利雕塑艺术。该展于去年10月22日正式开放,然而开幕没几天,就因法国政府的疫情防控要求暂时向公众关闭。
“肉体与灵魂——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展览海报
其展览亮点包括展出了《美惠三女神》、《巴克斯和阿丽亚娜》、《丘比特》、《反抗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等文艺复兴巅峰时期的雕塑作品
美惠三女神,植物与美丽之神,阿波罗的女伴。

美惠三女神,植物与美丽之神,阿波罗的女伴。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惠女神被认为是代表爱情与美丽的阿弗洛狄忒的随身侍女。后来的诗歌或传统文学将女神的人数定为三位,并为她们分别取名为欧佛洛绪涅(Euphrosine),塔利亚(Thalie)和阿格莱亚(Aglaé),代表妩媚、优雅、美丽、永远年轻。在艺术表现中,她们通常以裸体呈现。
《巴克斯和阿丽亚娜》Bacchus et Ariane
图里奥·隆巴尔多(Tullio Lombardo)刻画了两尊极具美感的浮雕胸像,只见巴克斯与阿丽亚娜两人的头温柔地向彼此倾斜,身体朝向正前方,他们疏离的、上移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对不可触及之物的无尽渴望。艺术家对头发光滑柔软的刻画,更加突出了脸部的光亮。一明一暗的对比,着重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类浮雕通常出现在贵族、收藏家与研究者的住所中。
《丘比特》Cupidon
这尊丘比特雕像在1995年左右于纽约被发现,它展现了一位苗条瘦长的青少年形象。米开朗基罗从青少年的形体中获得灵感,人物身体线条平滑。雕塑的躯干碎片被保存在古罗马收藏中。丘比特的姿势体现了不平衡的运动美感,双腿交错,手臂抬起。这种不稳定性赋予了这件作品令人叹服的动态感
《反抗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Esclave rebelle et Esclave mourant

《反抗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Esclave rebelle et Esclave mourant
两座雕塑表现了两位姿态截然不同的奴隶形象。左边的奴隶在剧烈的扭动身体,头高高地昂着,肌肉紧绷,试图挣脱束缚他的绳索;右边的奴隶则像是沉沦在昏睡或死亡中。生与死,反抗与绝望,尽管两座雕塑在形象表现上天差地别,但赤裸的光滑肌肤与大理石的粗狂凿痕之间的反差却如出一辙。
“艺术家的象征”展览海报
“艺术家的象征”专题展探索那些曾经在古代是普通工匠甚至无名的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了“英雄般”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象征。此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概括了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包含卢浮宫的八个古迹部门的40多件作品。
《卢浮宫方形沙龙厅》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通过自画像这种方式来摆脱只是画匠的身份。在卢浮宫收藏中较为著名的就是被称为自画像之父的丢勒的肖像《拿着荆棘的艺术家》和伦勃朗的肖像《画架旁的艺术家》。
伦勃朗的肖像《画架旁的艺术家》
从17世纪开始,皇家绘画雕塑学院组织成员们开展作品展在1737年——1848年展出,由于在卢浮宫的会客厅(le salon)展出,所以就将这个定期的展览称作为‘沙龙’。
《查尔斯十世向卢浮宫1824年沙龙参展艺术家颁奖》

“一场浪漫主义的对决:德拉克洛瓦笔下拜伦勋爵的《异教徒》”展览海报
在法国欧仁·德拉克洛瓦国立博物馆展出的“一场浪漫主义的对决:德拉克洛瓦笔下拜伦勋爵的《异教徒》”聚焦19世纪的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与作家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两人的艺术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