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曙光——红色上海展”:绘画雕塑里的党史与早期斗争

2021-05-14 11:00  澎湃新闻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上海市文联、市委党史研究室、杨浦区委、杨浦区政府共同主办的“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于5月13日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对外开放,展览聚焦1921年至1949年的红色上海。
 
在毛麻仓库的三层艺术空间中,展览以党的创建与早期斗争为切入点,综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文创装置等多种艺术样式,全方位展现红色上海的百年风貌与人物故事。策展团队深入挖掘“党史”和“文艺”资源,“史”“艺”跨界,“艺”“艺”融合,试图把红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为上海红色文化建设提供艺术氛围。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策划,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创作选题,由上海市文联组织艺术家围绕“上海—党的诞生地”这一重大主题内容,聚焦1921年至1949年的红色上海,以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线策划了东方破晓、峥嵘岁月、民族脊梁、碧血丹心、换了人间五大板块,共展出100组/件展品,汇聚了252位艺术家的388件作品。展览“曙光”开幕式

展览“曙光”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杨浦区区长薛侃表示,“本次展览是继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之后,上海市文联与杨浦区携手举办的又一次重大活动。展览综合了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文创装置等多种艺术样式,动静结合,展演互动,精彩演绎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传神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韩陈青介绍,这些作品是从征集或邀约的逾万件作品中遴选而来,除历史档案照片和实物外,所有作品均为原创。
 
策展团队深入挖掘“党史”和“文艺”资源,“史”“艺”跨界,“艺”“艺”融合,试图把红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为上海红色文化建设提供艺术思考。
 
在革命求索路的启航地举办特展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展览举办地“毛麻仓库”正是这里的百年工业遗存之一。“五四”运动前后,为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大批中国青年满怀理想和信念,奔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从中国前往巴黎只能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登船。于是,许多青年从黄浦江畔出发,踏上了寻求真理的新征程。因此,杨浦滨江也是中国革命求索路的启航地之一。毛麻仓库外景

毛麻仓库外景

位于毛麻仓库附近的秦皇岛码头前的浮雕,描述的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位于毛麻仓库附近的秦皇岛码头前的浮雕,描述的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目前,毛麻仓库是杨浦滨江带现存面积最大的无梁楼盖仓库,也是上海民族工业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此前,毛麻仓库已成功举办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20上海国际摄影节等多个展览。如今,毛麻仓库的整个外体建筑以装置化的形式展现展览的主题,56根线体以放射状的形式覆盖整座楼体,代表着党的曙光,照亮新中国发展的道路。而展馆内,56根柱体则如56个民族,象征人民的团结。展厅中的摄影作品,(上)《滨江之夜俯瞰图》,(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出发地》

展厅中的摄影作品,(上)《滨江之夜俯瞰图》,(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出发地》

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党的发展历程
 
二楼的第一板块“东方破晓”呈现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上海为中心,探讨求索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之路。第一件作品是由顾绣和海派石雕工艺分别创作的《共产党宣言》作品,一柔一刚,表达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信仰情怀。展厅现场,陈华琼顾绣作品《共产党宣言》

展厅现场,陈华琼顾绣作品《共产党宣言》

国画长卷《求索》

国画长卷《求索》

国画长卷《求索》是整个展览中最大的作品。该作品由9位上海青年国画家联合创作,高2米、长10米,描绘了当时革命青年满怀理想和信念,从黄浦江畔出发赴法寻求真理的“求索”启航,自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共有20批约1600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从黄浦江畔的码头出发乘船抵达法国。创作者之一的贺兰山告诉记者,“整个团队是根据文献、照片资料进行创作,耗时一个月。这是一次集体创作,并不是分工每人画几个人物,而是互有修改,讨论。”
 
上海民协主席李守白领衔创制的大型剪纸长卷《百年征程》,高1米,长10米,以中共一大会址为起始,串起中国五大革命圣地和北京天安门,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完成人民解放的漫漫征程。在这一区域内,亦呈现了以绘画、麦秸画、微雕、剪纸、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其中,版画家金祥龙融合了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梧桐树等元素来呈现中共一大会址。金祥龙告诉记者,作品耗时四个月,小稿画了四、五次,大稿画了三张,这张12色的版画进行了反复印刷。金祥龙《中共一大会址》

金祥龙《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是中国近代光明的摇篮,第二版块“峥嵘岁月”再现了1921至193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革命历程。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以多种绘画、摄影相融合的形式,或具象、或抽象展现了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张闻天等革命领导人早期在上海的革命生活场景。展厅另外一侧,由雕塑家蒋铁骊创作的《沪上工人运动》雕塑群像,形象地呈现工人运动。蒋铁骊《沪上工人运动》

蒋铁骊《沪上工人运动》

李乾煜,雕塑《龙华24烈士》

李乾煜,雕塑《龙华24烈士》

四楼展厅“碧血丹心”板块以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为主要内容。其中,龙华烈士陵园安放了在中国革命史上牺牲最多、牺牲级别最高的革命英烈,为了充分表达好这批英雄人物,艺术家们深入一线采风,积累创作素材。雕塑家李乾煜的作品《龙华24烈士》则是展览中体量最大的雕塑作品,位于四楼展厅中央。在展览现场,李乾煜谈及了创作经历,“这一主题故事以前在课本上出现过,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读的是一种惋惜、悲愤的情绪。我选择的场景是他们被行刑的瞬间,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去表现雕塑,希望不光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还希望表达的是对心灵的震撼。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当时这些被枪决的烈士是后来才被挖掘出的。因此,我选择把雕塑做成红色,加厚底座,还原一种挖掘出土的感觉。”李乾煜说,整个作品耗时三个多月,从过年开始就加班加点开始创作,期间进行过多次修改与探讨。
 
从文献角度切入的展示品
 
从此展览除了呈现不同种类与风格的艺术创作外,还展示了不少文献资料。如,二楼展区内,观众可以看到《青年杂志》创刊号,《共产党》月刊第一期等。展览现场,《青年杂志》创刊号

展览现场,《青年杂志》创刊号

展览现场,《共产党》月刊第一期

展览现场,《共产党》月刊第一期

除了照片与影像,策展方还通过留声机装置,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呈现了一个以《义勇军进行曲》乐谱以悬吊黄色飘带形式贯穿全场,飘带上浅浮雕刻乐谱,通过灯光、场景互补的形式组成大型装置作品。边上,展示着收藏家陈沫收藏的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及其他各年代的唱片版本。收藏家陈沫收藏的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收藏家陈沫收藏的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陈沫收藏不同版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陈沫收藏不同版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收藏家陈沫告诉记者,自己从事唱片收藏有20余年,收藏的黑胶唱片有一万余张,而这张《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的版本,是第一版,于5年前购得,“当时出这张唱片时,日本侵略者非常恐慌,要求出版商把这张唱片销毁。之后一段时间,唱片公司拿到模板后带到印度去生产,再运回国内销售。这张唱片代表着文化对一个事件的影响,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大,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
 
1931年2月7日,24位烈士在龙华英勇就义,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血泪传奇。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关于革命者张恺帆在龙华监狱墙壁上所写下的狱中诗的照片,以及青年书法家胡奇峰的临摹作品。边上,则是由上百个金属框架结构和光控形成的通道,近处是烈士的图像姓名,生卒年月,随观者移动明暗变化。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忻雅华告诉记者:“龙华烈士陵园有77位烈士,其中48人是有照片及出生年月的,所以我们就去寻找了这些人的照片。并提供给策展方去完成这一组作品。”革命者张恺帆在龙华监狱墙壁上所写下的狱中诗(左)及胡奇峰的临摹作品(右)

革命者张恺帆在龙华监狱墙壁上所写下的狱中诗(左)及胡奇峰的临摹作品(右)

展厅现场,龙华烈士展墙

展厅现场,龙华烈士展墙

展厅现场,有烈士姓名与照片的通道装置

展厅现场,有烈士姓名与照片的通道装置

走出通道,则是展览的最后板块“换了人间”。忻雅华说,这一部分中,有7组照片呈现的是历史旧照与同一地点的场景,包括发生五卅惨案的地点南京路、解放上海的旧照(拍摄于邮政大楼附近)等,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呈现当下的人民生活。
 
如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展览尾端,由数百张上海城市新貌与市民笑脸照片组成的城市剪影与建筑倒影,形成了新时代上海的代表形象。展厅尾端,由数百张上海城市新貌与市民笑脸照片组成的城市剪影与建筑倒影

展厅尾端,由数百张上海城市新貌与市民笑脸照片组成的城市剪影与建筑倒影

丁申阳《曙光》

丁申阳《曙光》

据悉,展期内还策划组织了戏剧、音乐、电影、曲艺、诗歌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党课”,通过主题化的演绎,艺术化的呈现,用充满创意和融合互动的展陈形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党的光辉历史,与那些党史里的英雄们“对话”。
 
展览将展至6月1日。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面对中国装饰图案的精巧,古埃及与希腊只能甘拜下风”
下一篇:螳臂馆︱僭主希耶罗的快乐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