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志兵收藏展I 美感”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西斯特·盖茨作品

展厅现场,托马斯·豪斯雅戈作品
在一层展厅中,刘韡和西斯特·盖茨的装置作品被放置在两面不同的墙上,遥相呼应;而刘建华的作品《白纸》与托马斯三联画作品呈现在同一展墙的正反面上,呈现出另一种独特感观。乔志兵表示,“有的作品呈现的是纯度的美,而有的是一种野性的美,以此形成一种微妙的连接。”
展厅现场,杨福东作品《无限的山峰》

展厅现场,傅丹的装置作品
5月9日下午,论坛“感应与灵思”在油罐艺术中心举办,乔志兵谈及了收藏经历,杨福东、刘韡、刘建华、仇晓飞、胡晓媛五位艺术家则分别谈及了艺术创作,也谈及了疫情下的创作状态及思考。
展览现场,刘建华作品

展览现场,刘韡作品

油罐艺术中心的楼梯转角处,杨福东摄影作品
论坛中的第二个话题是关于疫情对于艺术家心理和创作中的影响。对此,杨福东说,疫情期间自己在工作室里安心画画。而对于疫情对艺术界带来的影响,他认为,疫情是一个放大镜,如今是数字时代,而疫情的这一年正是一种“元年之变”。“大量的线上展览和实体展览拉开距离,大家都在往数字时代走,而现在的影像、装置、绘画也会变成一种过去式,我们是元年之变之前的艺术家,而现在的技术都超过了我的想象,很期待下一代的艺术家能创造出新的作品。”乔志兵则从收藏家的角度谈及疫情对于收藏的影响。他表示,自己的收藏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前去各地看艺术,每年要在不同地点和艺术家、藏家见面。现在则要适应这种大家都见不到的状态。对于机构来说,美术馆也是在放慢脚步,通过视频沟通、布展。多年后,艺术机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展览的呈现也将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