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 APSMUSEUM《逝者如斯》
站在杨浦滨江的“边园”二层的露台,眼前是江水缓缓流过,一位演奏家吹着双簧管,都市风景推到了远方,框景中的城市、远处的发电厂,在建筑的废墟和新的风景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似乎成为了风景的注脚。
站在“边园”上看到黄浦江和老电厂。
浦东陆家嘴腹地,陆家嘴中心 APSMUSEUM内,步入长长的廊道,“边园”之上的场景在此处传送于一面长墙和一张长屏之上。柳亦春在此以一种抽象的方式重构了江边的现实空间,邱岸雄的创作则通过一系列逐渐悬浮与失重的人与物,赋予了这城市的日常之景以一种超现实之“轻”。
在APSMUSEUM,杨浦滨江的实时传送影像,与馆内行走的人、与邱岸雄的影像叠加。
此处的影像实时传送到“边园”的显示屏上,叠加废墟风景与喧嚣时尚,以沉浸式装置连接,如同两个容器,承载了上海工业的历史和繁华的当下,艺术作品在其间也提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物的状态。
观众一点屏幕,屏幕中的动画便飘向天空。
“边园”与APSMUSEUM,现实与虚拟的叠合
改造后,煤码头边抵挡煤炭滑落的墙成为了“边园”。
其实,原来此处有两堵墙,另外一堵墙被粉碎之后,建筑的碎块被扔在了码头跟防汛墙之间,日积月累,泥土进入缝隙当中,长出了丛生的杂草树木、保留下的墙,与粉碎的另一堵墙的碎片共同形成了一种风景般存在的整体。如今虽然经历改建成为了“风景”,却依旧带着荒芜之感,也恰是这种风景,传递了黄浦江边工业历史的时间感,也传递了杨浦滨江过去相对处于上海城市边缘地带的地理特征。
“边园”面对黄浦江
柳亦春曾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回忆首次来到这片杨浦大桥以北的场地,“(它们)如同某种废墟一般存在,因为长期闲置、梁柱已经破损,有些泥土落在上面,长出了杂草,甚至树木,似乎这些废墟都在以某种方式向自然回归。”柳亦春说,“我们今天要在废墟上重新去建造,从某种程度上是在终止它向自然回归的过程,这样的终止对废墟意味着什么?”
改造前,近乎回归自然的场地。
柳亦春在讲述“边园”时,多次使用了“废墟”与“痕迹”两词,“同一个东西,既可以理解为是‘废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痕迹’。当废墟转化为新建筑的一部分时,它就变成了原来场地上的一种痕迹,并以一种新的方式把它固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对于时间的理解,‘废墟’好像是一种消失,‘痕迹’好像是一种保持。”“我想让这个地方被改造了之后,仍然能极大程度保留住原来场地与都市生活有所疏离的荒芜场景。”
杨浦滨江的“边园”。©田方方

改造后的“边园”原来的场地、现有的杂草树木构成风景。 ©田方方
APSMUSEUM是欣稚锋艺术机构(Art Pioneer Studio)及其创始人汪斌创立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也是一个实验性的空间,虽然坐落于商场之内,但不吝啬其艺术追求,邀请意大利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做空间设计(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2020年11月举办开馆展,“空间领导者”也邀请到不少国际大牌艺术家的参与。在此之前,欣稚锋艺术机构承担了杨浦滨江永久公共艺术作品的策展、全程监理、执行总控。对于公共艺术、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联等议题,一直在做跨学科的融合和探索。
APSMUSEUM《逝者如斯》展
APSMUSEUM也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它所在的处的陆家嘴区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产物,其关注的城市议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所产生的。
陆家嘴中心 APSMUSEUM内,步入长长的廊道,“边园”之上的场景在此处传送于一面长墙和一张长屏之上。
这个空间与“边园”的现实空间对应,在现实与虚拟的叠合,形成了对熟悉的日常城市空间的陌生化体验。“将江边物质世界里的边园和美术馆中影像建构起来的想象的边园,跨时空地连接起来。美术馆的边园更通过数据传输反身植入江边的现实存在。此边园是彼边园的影像孪生,更是对彼边园的意义诠释与再造。”李翔宁说。
柳亦春改造的“边园”
柳亦春、邱岸雄、金望带有“文人意识”的跨界合作
《新山海经三》,2013-2017,水墨动画

《新山海经三》,2013-2017,水墨动画
邱岸雄出生于1972年,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中国人生活的变化是有史以来最巨大也是最奇特的——从一个依靠土地吃饭的农耕社会进入了一个农业、工业、后工业消费、信息社会的混杂体。一些曾经出现的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在当下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很多事情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解决,只要有一根网线就能通向外面的世界。躺在沙发上边能参与社会重大事件,这一切都变得轻松和容易,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变“轻”了。
展览现场
邱岸雄为此次展览定制影像作品,便让人感到一种“轻”。小女孩的剪影走入屏幕,吹散手中的肥皂泡,小狗脱离地心引力轻轻飘起,再一触碰,人也将被轻轻带起……但都轻如纸片,却没有自己的面目,与真实的生活产生了分离。
展览现场
“互联网建构了一个失重的世界,不仅是生活的失重,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也失去了重量,碎片化的信息打碎了时间的连贯性,只有当下发生的事情才能吸引网络大众的关注,而昨天的事情就被遗忘,在网络社会里越短暂而刺激的信息越有效,冗长而理性的知识少有人问津,在昨天就被遗忘的时间感里,我们丧失了时间的纵深,就更遑论历史感了,时间的重量在这个失重的时代逐渐消失。” 邱岸雄说。
APSMUSEUM《逝者如斯》
邱岸雄的影像,连同APSMUSEUM展览开幕的热闹,被投射到柳亦春“边园”建筑之中,叠加着黄浦江上的来往船只,以及孤独的乐声。建筑本身历史感的废墟感和重量感将当代生活的“轻”衬托得更为“虚芜”。
展览现场
虽然,艺术、音乐和建筑虽然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但艺术是最终的载体。在开幕当日,还有一场论坛,策展人和三位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展览对自己的启发。李翔宁从黄浦江贯通和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基础,讲述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柳亦春以“美术馆的边界”为题,讲述自己的建筑实践,并借“边园”,讲述美术馆的艺术如何融入公共身后中。而汪斌做公共艺术和APSMUSEUM的初衷也是想让“白盒子”里的艺术家被更多人了解,其很多实践也与场域、跨领域的合作有过,这次加入了科技和艺术的互动。
开幕论坛
据悉,今年6月,“边园”分会场将移师秦皇岛阿那亚孤独图书馆,届时将面对大海,讲述“一城一故事”,未来展览还会有更多巡展,不同空间带来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