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遇见”葛饰北斋,百幅江户浮世绘原作亮相北京

2021-03-14 13:55  澎湃新闻   - 

日本浮世绘书写记录了17世纪到19世纪的日本世俗生活和艺术史,为现代主义艺术和潮流文化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3月12日,“遇见浮世·博览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集中展现近100幅国内从未展出,创作于江户和明治时期的浮世绘原版古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神奈川冲浪里》,这是日本江户时代画家葛饰北斋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也是最浮世绘的象征之一。《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

印象派大师梵高就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诚如你所见,海浪如同魔爪,牢牢地抓住船只,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是以毫无疑问,这幅作品成为本次展览的主视觉logo。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全部展品,悉数来自日本浅井家族的收藏。浅井家族的代表毛强现场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进行展出,有一半都是名作。由于疫情的原因,这次展览从策划到展出也是颇费周折,策展人介绍说:“浅井家族的浮世绘收藏一共有3万多幅,他们不同于其他的收藏家,以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等名家的作品收藏为主,他们更多是以历史题材,从整个社会真实状况角度着眼进行收藏,所以更能反映当时社会风貌。”
 
江户时代的僧侣作家浅井了意,曾在《浮世物语》一书中写道:“生活是为及时行乐,将注意力集中在欣赏月亮、太阳、樱花和枫叶之美,尽情欢唱,尽兴饮酒,将自己投入沉浮的尘世,即使面临贫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丧,只要学飘瓜随波漂浮,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浮世’。”这段话,今次也出现在展馆入口处的序言中。
 
主办方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过往国内浮世绘主题展览一般都以编年形式,枚举浮世绘的画法、画派等,此次“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的主题则更加鲜明集中:从江户(1868年改名东京)城市文化切入,选取众多反应江户社会风貌、风俗民情、百姓生活、民间传说的作品,形成“入城”“入室”“入魂” 三大板块,通过三个时空维度结合艺术与文化,带领观众深入读解日本文化。
 
除了呈现浮世绘原版古画,展出现场还原了茶道空间及樱花树林等多个场景,供观众打卡留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上班族一睹浮世绘魅力,此次展览特别在周五、周六晚间辟出“夜游观展”时段。北京的展出时段为3月12至5月初,之后还将在国内其他地区巡展。
 
入城,城枕水波百梦生
 
《东京江户品川高轮风景》,作者二代歌川国辉,作于明治元年 1868。图中所呈现的海岸浅滩早已被围海造田。在没有照相术的时代,这幅作品为后世保留下彼时的人间烟火。

《东京江户品川高轮风景》,作者二代歌川国辉,作于明治元年 1868。图中所呈现的海岸浅滩早已被围海造田。在没有照相术的时代,这幅作品为后世保留下彼时的人间烟火。

17世纪初,日本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权,举全国之力建设江户,引异乡民客汇于此。
 
“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首个展区“入城”,位于整个3号馆一层空间。“入城”展区令观众可以俯瞰江户全貌。通过展现水路交错的街巷、熙然喧哗的商街、樱花散漫的节庆,共同编织出完整、立体的江户风貌。30余幅画作也寓目城市居民在春花秋实四季更迭中,在这座繁华的都市编织着各自的生活记忆。观看他们来来往往,或聚或离,鲜活生动的日常,仿佛置身于江户街道之上,使画面拥有了奇妙的写实之感。
 
“入城”之前,先眺富士山。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富士信仰,很多人以登上海拔3776米的山顶为目标。1830年代,日本民间旅行热潮兴起,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设施日趋完善。浮世绘师也在旅途中记录着江户城周边的旖旎风景。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百余公里处的富士山。《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创作于天保3年(1832),是江户时代后期天才画师葛饰北斋的名作,又被称为“红富士”,描绘了富士山中出现的季节现象——据说从夏末到秋初,根据当时的气象条件,富士山被染成红色的现象有时会在早上看到,寓意吉运高照。
 
《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

《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

作为浮世绘成熟期的代表人物,葛饰北斋在长达90年的人生岁月中,一直活跃在浮世绘创作一线。而北斋和歌麿活跃的同时,也是初代歌川丰国率领的歌川派的全盛时期。北斋与歌川丰国、初代歌川国贞、初代歌川广重、歌川国芳等人竞争画艺,将纯熟时期的江户文化刻印进了浮世绘中。《参宮上京道中一览之图》,由初代歌川广重创作于安政4年(1858)。作为一代风景画巨匠,初代歌川广重所绘制的6幅珍罕浮世绘,以双陆游戏地图的形式描绘了从江户到伊势和京都的地图。作品形象地展示了江户时代,日本社会掀起的参拜伊势神宫热潮。图中可见,人们大量来往于东海道。而富士山在组合画中的位置,也可以见得画家构图的巧思。
 
“参宮上京道中一览之图”

“参宮上京道中一览之图”

《三国第一山之图》创作于嘉永年间(1848-1854),“三国”是指唐(中国)、天竺(印度)、日本。作者歌川贞秀是初代歌川国贞的弟子,在还没有无人机的时代,他描绘了很多精彩的鸟瞰图,也被称为“空中画师”。就富士山来说,贞秀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外观和内部洞穴细节的画作。他也曾走遍日本全境,用准确的远近法,留下了很多精彩的风景画。类似于当代日本漫画的叙事语言,画家在整幅画的右上角的围圈,画出白丝瀑布,左侧的灰色小山则是江户时代宝永4年(1707)喷发而成的宝永山。
 
《三国第一山之图》

《三国第一山之图》

从江户时代起,日本桥就是日本全国公路网的起点,其附近地区也因此成为商业繁华区。许多浮世绘作品都喜欢描绘了日本桥一带整洁、热闹的街巷。《东京日本桥风景》由歌川芳虎创作于明治3年(1870)。这幅画描绘了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的日本桥风景,画面中记录了众生百景。画面左侧的高牌是让民众知晓法令的告示牌,告示牌下的水桶是江户城中用来防火的储水木桶。画中的许多细节展现了西洋文化的逐步渗透,画面中多处的西洋马车,以及画面右侧骑马的西洋男子,体现了当时江户城中最早的西方化生活场景,是一副体现了从江户到明治时期风俗变迁的珍贵浮世绘。
 
《东京日本桥风景》

《东京日本桥风景》

西风东渐。杨洲周延创作于明治24年(1891)的《浅草公园游览之图》更能体现时代风貌的变化。在这幅美人风景图中,前景所绘的女子所着和服极为精美,着葡萄燕子纹样和服的女子面容温婉,身旁的侍女为她撑伞却已不是和伞而是欧美贵妇的阳伞。画面中央远处的是明治23年(1890年)在浅草盖的十二楼建筑,名为浅草十二楼,也称凌云阁,它高52米,是当时日本第一高的建筑。凌云阁是当时浅草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曾被誉为“日本的埃菲尔铁塔”,只要是描绘浅草地区的风景画,都会描绘凌云阁。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凌云阁倒塌并发生了倾斜和火灾,最终被政府爆破解体了,甚为可惜!
 
《浅草公园游览之图》

《浅草公园游览之图》

樱花浪漫  入室入魂
 
在江户时代后期,在浅草附近的猿若町聚集了歌舞伎剧场,新吉原也搬迁至附近,浅草也得名“江户的两大恶处(娱乐场所)”,成为了江户町民的娱乐小镇。歌川贞秀在天保年間(1830-1844)创作的《东都新吉原全盛樱图》,便是一幅描绘江户时代吉原繁荣景象的精美浮世绘。在吉原中央大街的仲之町,春天移植樱花,秋天移植红叶,人工营造了一番热闹美丽的景象。这幅画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多色印刷技术,挑战使用比以往更为多样的颜色绘制,鲜艳夺目。从画中可见,新吉原建成时就经营着很多扬屋(从青楼招高级艺妓来游耍的店),喜长、满袖、尾仓户、喜濑川,都是传说中的美女。《东都新吉原全盛樱图》

《东都新吉原全盛樱图》

由外而内,展馆二层呈现的是“入室”和“入魂”展区。“入室”立意把观众拉入到江户浮靡的市井生活,在剧院、相扑、闺阁、节日等不同生活情景当中体会潮气蓬勃、及时行乐的江户精神。其中的《江戸砂子年中行事·上巳之图》描绘了人们欢庆上巳节时的隆重景象和风俗仪式。这幅由杨洲周延创作于明治18年 (1885)。7月7日被称作是七夕。在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有记载,据说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的传统节日之一。日本的七夕节与中国的七夕节不同之处在于,在日本,七夕节更多是姑娘们拥有一身好手艺。相传从江户时代开始,把愿望写在诗笺上挂在竹子上,摆上贡品,以此请求织女星保佑女孩子书法、裁衣的手艺进步。这张画作中,色彩斑斓的许愿签摇曳在风中,别有一番节日气氛。《江戸砂子年中行事•上巳之图》

《江戸砂子年中行事•上巳之图》

其实不独七夕,端午、重阳等节庆也由中国东传,落地后的意涵虽大体类似,日本也做了许多本土化仪式性的改造。在平安时代,端午节成为日本的五节会之一,因在日语中的“菖蒲”与“尚武”一词的发音相同,因此这个节日在日本与尚武精神产生了关联。杨洲周延创作于明治18年(1885)的《江户砂子年中行事·端午之图》便反映了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初期端午节时热闹的景象。画里可以看到右上方有一个很大的鲤鱼旗,据说是从江户时代关东地区那边开始形成的风俗。原本端午节和儿童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自1948年起,为了祈祷孩子们身体健康。日本政府把5月5日定为了儿童节。《江户砂子年中行事•端午之图》

《江户砂子年中行事•端午之图》

对一个时代的了解,如对个体的了解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江户时代的芸芸众生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通过自身塑造着这个环境。纵观浮世绘的发展轨迹,它源于民众,从最初的版画署名绘本,到民间流通的版画月历“绘历”,再到“美人绘”、“风景绘”,以及以歌舞伎演员为画面内容的“役者绘”。浮世绘在当时的民众中都是具有轻松的、亲密的、装饰性的日常作品。与其说浮世绘纪录且描绘了江户万景,不如说江户众生的所思所想赋予了浮世绘独特的生命力。《绘本太阁记•尼岬之阶•武智光秀》

《绘本太阁记•尼岬之阶•武智光秀》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代表音乐;舞,代表舞蹈,伎,指代表演技巧。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的江户初期,到元禄时代(1688-1704)年,歌舞伎大体定型。役者,特指歌舞伎表演的演员,因此“役者绘”指以描绘歌舞伎演员,以及歌舞伎舞台、道具等用作剧目报道的绘画作品。丰原国周的《绘本太阁记·尼岬之阶·武智光秀》(明治16年,1883)讲述的就是一段类似中国宫廷“烛光斧影”的杀戮故事——画中是武智(明智)光秀在杀死了主公小田春长(织田信长)后,在与真柴久吉(羽柴秀吉)的决战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在尼崎庵室中的光秀,觉得门后的人影是久吉,便准备用竹枪刺向对方的场面。但是,被竹枪刺中的却是光秀的母亲。这幅画是明治时代演出时的作品,但它依照江户时代的表演宗旨,并没有用真名记录人物。画于明治16年9月,第四代中村芝玩主演,在市村座举行的演出。
 
歌以咏志,讲述的无非是普天下并不新鲜的故事。浮世绘中,但凡画出了人影,多半便涉及不便公开讲述的秘辛。“入魂”展区,展现的就是江户时代人们充满想象和信仰的精神世界。通过展现各种英雄传说、历史轶闻的作品,也反映了日本民间信仰及精神文化。其中歌川国芳作品——《相马的古内里》(文化年间 1804-1818),以光怪陆离的想象力描绘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妖术之战。在日本文化当中,“妖怪”的形象有时被赋予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过往情景的哀叹,甚至是对统治阶级的反讽。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妖怪主题的浮世绘作品也被赋予了借古讽今、戏谑现实的意义。
 
《相马的古内里》

《相马的古内里》

有妖怪,就会有勇士替天行道、斩妖除魔。在日本神话传说中,妖怪是使人久病不治的罪魁祸首。神兵天将的出现战胜了妖怪,保卫了天皇,也使城内居民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在全球遭受新冠疫情影响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策展人一致认为应该在展览的最后,借用浮世绘奇思妙想的画作表达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感谢,以及人民对于健康生活的友好期盼。《浅草观世音额•源三位赖政》

《浅草观世音额•源三位赖政》

初代歌川国贞创作的《浅草观世音额·源三位赖政》(文政年间1818-1830),讲述的就是源赖政消灭鵺的情景。鵺为脸是猴子、身体是狸猫、手脚是老虎、尾巴是蛇形的怪物。无独有偶,歌川国芳在《木曽街道六十九次·京都鵺大尾》(嘉永年间1848-1854)中呈现的也是这段故事:源赖光的子孙、善使弓箭的源赖政在天皇御所埋伏等待,到了晚上,黑烟开始笼罩着天空,并发出可怕的叫声。赖政拉着源氏祖传的弓箭,朝着叫声处射去,二条城北侧落下了巨大的影子。赖政的部下赶到后又给怪物鵺致命一击……《木曽街道六十九次•京都鵺大尾》

《木曽街道六十九次•京都鵺大尾》

《遇见浮世•博览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
 
展期:2021.3.12-2021.5.6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莫奈与印象派大师”上海布展,《睡莲》等待上墙
下一篇:恭喜品优学员在美国艺术与写作大赛中获奖!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