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看到“中国表现”第一回展在上海拉开帷幕,这个展览成为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少有的具有气势磅礴感的大型展览,也体现出一种具有浓厚的“本土性”含义和“在地性”语义范围中从中国出发的起始特征。在这个概念的内涵中以“表现”的语汇出现,明确了一个具有“画派”和“主义”色彩的雄心,但这毕竟并未明确以画派主义的现代主义方式出场,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史在“现代主义之后”群体性艺术现象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不在完全凝结为现代主义的画派主义,取“宣言”而代之的是一种“当代文本交互”式的“话语生产”,表现为批评性的理论言说和研究性的学术讨论,从而生成一个“言说的现场”,与艺术家从工作室到美术馆所移动出来的那些“作品”合构为“词与物”的交汇。这种当代艺术总体现象的交汇通常是以“展览”的“行动方式”在艺术世界显现的,而正是这种“展览行动”构成了当代的视觉世界的基本语符。如果说当代艺术需要某种艺术现象式的方式去呈现一类相对固定的内涵和方向,这就需要一种持续性的“现象生产”的方法论。作为第一回呈现的“中国表现”行动,能否成为这样的学术成果?这正是本次展览和研讨会所需要讨论的议题。
中国表现展学术主持张晓凌(左一)和策展人张方白(右一)
对于“中国表现”这个概念,我十分熟悉,记得在2018年夏天,张方白先生从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个展后来中国美术馆,我们进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也就是今天这个展览的方向。就像发端于德国的表现主义、后续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的“新表现主义”以及近些年活跃并在中国年轻一代的画家群体广受关注的“新莱比锡画派”等艺术史的脉系,又从“表现主义”、“表现式”和“表现性”等学术概念做了甄别,可以说,形成了一次2018年夏季的研讨。两年以后看到这个展览以第一回展的形式出现,很是期待。
中国表现展现场: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贝亚特馆长视频发言
中国表现展现场陈曦雕塑
中国表现展现场隋建国和张方白作品
对“中国表现”这个雄心壮志的学术名称,我十分熟悉的另一个原因是早在9年前,也就是2011年的秋季,我受邀在北京策划了一个叫“中国意志”的当代绘画展,展出尚扬、何多苓、毛焰、谭平、孟禄丁、秦风、张方白、吴震寰、刘国夫、马轲、杨劲松等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那个时期是新世纪结束第一个十年,刚刚开启第二个十年的时候,提出“中国意志”,代表了艺术家们渴望从中国文化和当代现场的“文脉与现场”的合集中探寻各自个性的切入口去生成个人语汇,并将这种个人语汇提升到更为宏观的中国文化的体系中去思考当代性的问题。记得在那次展览的策展前言中我提到:“中国意志”的提出,是当代艺术“本土觉醒”的一个信号。的确,新世纪已经过去了两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也即将过去第一年,我们所走过的这些“时间的合流”,正是曾经我们所遥望的“21世纪”的真实!在今天已化为了现实。进入第三个十年,21世纪真的已经进入“历史叙事”的进行时态之中,再也不是想象和遥望了。如果回到艺术史的语境,可以说,我们此刻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其中所能提炼出来的“事实”,就是未来人书写历史的“材料”。
中国表现展现场王天德作品
中国表现展现场王易罡作品
中国表现展现场马珂作品
中国表现展现场金日龙作品
“中国表现”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全球化进行到此时的“全球转型”时刻,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我曾在202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所举办的“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上发表题为《如何透析发生在中国的具有“全球含义”的展览?》的学术论文,引起现场的热议和重视。从“事实判断”出发,近些年,特别是许多北京和上海的美术馆,举办了许多可以在“全球当代艺术世界”产生“含义”和作用的全球版本的展览。我在发言中谈到,中国与全球的新关系——全球需要中国,而中国,在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全球的热门词汇。中国即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词汇,同时,在全球语境中的此刻,它还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存在。
中国表现展现场段江华作品
中国表现展现场顾黎明作品
中国表现展现场刘刚作品
中国表现展现场吴震寰作品
如果从这样一个全球和中国的语境中看今天这个扩大范围性的第一回展览,内涵和外延的交叉处,存在着无限的活力和动态感,这正是一种“发生性文化语境”的视角。它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未来感,已经深深联系起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资源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创新长流的汇聚,这个汇聚在今天正在继续凝结,凝结为“中国与全球”的再次共享,而在这其中,作为艺术的最重要的精神——创造性——构成了我们从此刻出发的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最珍贵的内涵!这个展览向外界传达出了对“本体价值”的挖掘,对“开放性”和“延展性”的启迪状态,这些都构成了继续探索的前提。从词汇上讲,“表现”意味着“解放”和“表达”的顺畅,是一个“开放性”的语汇。当代的“中国现场”也正是一个重视和鼓励创造性的现场,在这里AI、VR、AR、5G……,以及各种创新性的应用平台构成了当下中国的“实况”,如何在这个实况中“表现”,本身就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创作现场。这表现出特别是存在于“外延性”的边界处,正在生成无限的活力,此刻的我们还不足以去圈定和界定,就让“外延的话语”去解放我们许多困境的羁绊吧。期待看到“中国表现”的第二回展,也祝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表现艺术研究中心不断出品有价值的学术内容。
王萌
2020年11月27日
王萌
王萌,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当代艺术学者,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策展委员会委员,大学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在核心期刊发表9篇论文。
出版11本学术专著: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从现代出发》(副主编)、《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包括:“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INK NOW:水墨形态”(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省美术馆)、“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试验展798站)”(北京798青研会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领升艺术机构)、“‘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798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以学术指导形式整体策划)、“关注的目光——李洋水墨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安静的普陀山——一次绘画行动”(普陀山全景+山门空间)、“LIZI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刘刚”(深圳Lia艺术空间)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