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上海时间”⑨|“诗歌级位置”的浦东美术馆初探
刘海粟《外滩风景》布面油画
上海美专创立地点于“乍浦桥路八号洋房”,即乍浦路南段,乍浦路桥北首,今上海大厦以西。
1912年初冬,刘海粟、汪亚尘、乌始光在位于虹口乍浦路一家名为宝亭的西餐厅午餐,从窗门中望出去对面墙上贴了一张招租条子,餐后就去赁定那间房子。他们租下的房子是乍浦路8号。位于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2019年末东山魁夷巨作搭载“新鉴真”号抵沪,虹口的码头也是20世纪初留学生出发之地。
北外滩:现代城市和城市文脉的结合1918年上海港洋船停泊区分段及两岸码头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港史》
轮船招商局北栈,即俗称的“公平路码头”。照片摄于1945年,来源于《上海港史》
从留洋归来的吴大羽、林风眠,到他们的学生刘开渠、李可染,再到后来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他们本身有着师承的关系,虽然有些看似在杭州发展,但第一第二代都在上海生活过,而且首次重要展览、艺术推广还是在上海。包括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张光宇等都有“客海上”的经历,天马会、决澜社等美术团体,也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声。决澜社第一届展览会,于1932年10月,在上海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45号中华学艺社举行。(后排左起庞熏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前排左起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时隔近百年,在当时的码头,现在的“北外滩”正进入新一轮开发,一幅“世界会客厅”画卷正徐徐展开,过去的北外滩有中国人民与犹太难民同舟共济的记忆、有上海大厦、邮政大楼等历史建筑,未来这里将诞生高度达480米的浦西制高点新地标,并打造两组标志性建筑群,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勾勒出“黄金三角”的整体天际轮廓,塑造富有韵律的最美天际线。北外滩区域 虹口区供图
“虹口有自己的历史文脉和历史底蕴,在这次北外滩规划当中有新建部分,也有老城保留和风貌保护保留的部分,如何把现代城市和上海的城市文脉结合在一起?是北外滩建设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北外滩建设不同于浦东建设的部分。”虹口区宣传部副部长,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陆文告诉澎湃新闻:“要在这里挖掘并进一步传承海派文化,初步考虑把北外滩地区定位为海派文化传承创新区,既要挖掘海派文化的历史,彰显其文化特色,同时还要能够在新时代、新格局、新城市变化当中有前瞻性的发展。”位于虹口区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推出的“异质越野:多伦路——‘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系列项目”,将艺术作品植入多伦路文化街的场景中。图为来建筑设计工作室(马岛)作品《悬竹》。 摄影:苏圣亮
具体到文化艺术领域,“海派文化”的起步从美术开始,再到左翼文艺,后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但在百年之前是中国向西方学,而如今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把各国创新的文化艺术特质和中国文化结合。“如今黄浦江沿岸有了西岸,也将有浦东美术馆,在未来北外滩滨江沿岸的发展中,一方面将与艺术家和公共艺术团队联动,通过增加一些公共艺术提升北外滩滨江的文化品位和土地价值,提升空间艺术美感和城市文化内涵,但在创作上面希望把新海派、东方美学、中国的文化标记和国际化结合在一起。同时展示空间也要有中国自己的文化内涵。”陆文说。北外滩建投书局
前滩:艺术注入城市“3.0版”未来的前滩
这个被定位为“3.0版”的城市模板中,能看到未来的前滩是一个融住宅、商业、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休闲公园、自然空间等众多生活配套之地。对照模型向外望去,一些建筑已接近完成,在构筑建筑的同时,艺术也已经融入其中。前滩中心大卷伸嗣作品《临界—空形》,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摄影:田方方。
大卷伸嗣是日本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现任教于东京艺术大学。他的作品具备诗意与公共性,善于表现出空间与作品的对话,其创作于独特细腻的美学形式中展露出对于时间存在与消逝的深刻体会,以及社会的温暖关怀。其代表作《临界之气-时空》(Liminal Air Space-Time)通过轻薄的布料随风飘摇,让人通过感官体验无形空气的流动感,直面我们生活其中却又无处感知的时间与空间。大卷伸嗣在东京上野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2017
此次在前滩,大卷伸嗣《临界—空形》以有形之物投射无形之气,是艺术家代表作品的延续,在日出日落之中,时间的痕迹被捕捉和记录。建设中的前滩
从黄浦江到苏州河,文脉线索的流淌上海“一江一河”。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上海市政总院景观院院长钟律谈及《上海2035规划》时说,上海的2035规划目标与“未来城市”相伴而生,规划中为市民展现了一幅未来城市的图景: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苏州河畔的商业步行共享花园街区。
从黄浦江到苏州河,围绕水的主题,生态空间的联动和打通只是可见的一面。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尤其强调“一江一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联动。“从历史文化遗产角度说,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文脉是割不断的,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促进‘一江一河’历史文化联动,也是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王振说,“黄浦江是上海发展动能的支撑带,是城市项链;苏州河的发展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实现,难度更大。在‘还河于民’后,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是未来苏州河发展的重点。”苏州河虹口段
同时,当我们提到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时,通常会联想到塞纳河、泰晤士河,巴黎和伦敦的河岸文化几乎孕育百年才得以形成,上海对江河两岸改造的时间较短,我们的规划建设或有局限之处,但上海江河岸线更长、体量更大,所以可承载的功能可能更多元,更有潜力。黄浦江畔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再到太平洋,“水体”在不断生长、流淌与重组中,架构城市历史的厚度、开放的胸襟,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也通向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