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说起“中国印”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绘画上画家、藏家留下的痕迹。但事实上,印的起源很早,作为重要的凭证信物,它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相伴。中国印章三千年的历史,它从一开始就走上文字印而非图案印的道路,与书法相伴,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的文字书写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如今所说的“中国印章艺术”不仅涉及印章,还包括印谱、印材等多个方面。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清代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在策展人、知名篆刻家韩天衡看来,此次展览之所以可谓“大”,是因为在展览中古印谱有150余部、周秦两汉的古玺印有130余件。此外,明清流派印章包括有明代的文彭、何震、苏宣及清初的程邃、林皋等,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邓石如的皖派以及吴让之、徐三庚等,以及之后的赵之谦、胡匊邻、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名家印章有一百多方;印石也有一百多件,其中不乏86斤重的顶级鸡血石、800多克的大田黄等极为少见的印石。田黄印石
田黄印石
以展览梳理印章如何成为独特艺术上官疾 战国带钩玺
大约25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青铜、玉雕印,当时的印章以文字为主,并没有过多的雕饰。而中国印章之所以会成为高妙的艺术,也与中国文字的沿革有关,伴随着甲骨文、金文、小篆、缪篆、隶、楷等书体字体的渐进演绎,春秋战国古玺、秦印、汉印、魏晋印及唐、宋、元印,印风鱼龙变化,各臻其妙,形成周秦汉魏古玺印;同时,从竹简到纸载体的变化,也影响了印章的大小、白文朱文的变化。展览现场导览
但始自战国的玺印,到了宋元却出现了变化,文人用印需求的增加,宋人米芾、元人杨维桢的自用印多达二三十枚。据记载画家王冕曾用自己家乡的石头(花乳石)刻印,但未成气候。直至明代中后期,青田石、寿山石等印材出现,并被文人引进到印章领域。原印印谱的诞生,也成为文人治印的艺术水准丰富和提高的一种方式,量多而质高的印学论著,对流派印章的勃兴,具有启迪和指南的作用。展览中的各类印谱
在此次展览中以印为线索,以韩天衡美术馆藏品为基础,并向西泠印社、河南印社及海内外藏家广泛借展助力而成。其中来自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谱多达50件(套)。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来到上海展出。展览现场
印谱开启文人之印西泠印社藏《顾氏集古印谱》
此谱汇辑了顾氏家藏及友好藏印共约1800方,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此前的成谱工艺或手摹笔钩,或枣梨翻刻,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真实地反映秦汉原印的面目。此谱第一次使用古玺印实物,以上等朱砂印泥钤盖于纸上。无论是从版本学、史学还是从篆刻学的角度讲,《顾氏集古印谱》都具有艺术和学术价值。西泠印社藏《顾氏集古印谱》
展览中紧随其后的范汝桐辑《范氏集古印谱》、郭宗昌辑《松谈阁印史》,都是明代重要的集古印谱。范汝桐辑《范氏集古印谱》
《范氏集古印谱》来自明代中后期重要的古玺印收藏家范大澈的收藏,其叔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范钦,大约从二十几岁入京时起,范大澈开始留心秦汉古印,游宦各地之余,苦心搜集,前后达36年,共得古印3600多枚,恐其散佚,令其子范汝桐集为《范氏集古印谱》。范汝桐辑《范氏集古印谱》
《鲁盦所藏印谱简目》这样介绍《范氏集古印谱》:范汝桐辑《范氏集古印谱》
如此之多的古印收藏,从甄别、购买到庋藏,需要平生之力,甚至是祖孙数代之力。以范大澈为例,他的古印收藏从26岁起,至印谱完成时止,前后历经四十年。即使在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收藏的法帖名画几乎散失殆尽,古印却一直妥善保藏。西泠印社藏《顾氏集古印谱》
可见,要想获得数千古印之藏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另外,庋藏数量与经济实力和宦游经历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宁波范氏与上海顾氏,从事古印收藏的主人都有过在各地做官的经历,尤其在无网络、拍卖的时代,任职京师能看到相对集中的藏品,收集相对容易。郭宗昌辑《松谈阁印史》
在展览现场还展出了私人藏的《顾氏集古印谱》,与西泠印社的原钤本相比,私人藏为罗王常辑的木刻本,观者也可在展览中探索两者的不同。罗王常辑《顾氏集古印谱》
明万历中期,文人篆刻家作品开始汇集成谱,先后有何震、程大宪、吴可贺、梁袠、胡正言、金光先、苏宣、汪关等篆刻家以自刻印汇辑成谱。万历四十五年(1617),太仓张灏更是心裁别出,汇集了文彭、何震等二十二位篆刻名家的480方印作,钤成《承清馆印谱》两种。从此,开创了集各家印成一谱的格式。承清馆印谱两册本初集
被誉为“三堂”印谱的明末张灏辑《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辑《赖古堂印谱》、清乾隆中期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以及稍后的顾湘辑《小石山房印苑》、庆宽辑《松月居士集印》等为数不少的印谱,均属这一类型。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
据考察,从《顾氏集古印谱》问世至明末的74年间,出版的印谱有近八十种。清代印谱刊行更加普遍,知名篆刻家大多有印谱行世。汇集印章最多的印谱是山东潍坊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收录古玺印约万方,是一部盛况空前的巨著。在传世的不同册数的版本中,以陈介祺笺注的稿本最为罕见,目前已知共五部,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另一部为私人所藏,也在展览中陈列。此外由西泠名家黄易父亲黄树穀辑藏的印谱《孝慈堂印谱》,也在此次展览中初次亮相。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
从“龟钮金印”到 “琴罢倚松玩鹤”之变“关中侯印”龟钮金印
现存世的几件“关中侯印”多为河南出土,其中河南博物院藏的“关中侯印”为1981年温县赵堡村采集。1951年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1976年,河北省邯郸市三堤村北附近均出土的“关中侯印”。此外,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20号墓也出土一枚西晋时期的金“关中侯印”目前为湖南省博物馆藏;1985年南京直渎山出土过“关中侯印”。“关中侯印”龟钮金印
眼前这件“关中侯印”在形制上于其他几件基本接近,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官印中的龟纽最早见于西汉早期,并一直沿用到清代。在汉代,龟纽的使用范围很广。一般来说,西汉早期的龟纽龟首部分较短,龟身较平伏,工艺也较精细。新莽时期,龟首部分微伸,背甲的中脊隆起,工艺较西汉精细。到了东汉后期,龟首伸昂,背部隆起,工艺则较为粗糙。魏晋六朝时期,印章的形制与纽式等基本承袭汉代,只是龟首向外昂伸的幅度更大,龟甲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关中侯印”龟钮金印
展览从先秦的官私玺,到秦汉的官私印与封泥,再到魏晋南北朝、宋元印章,以至明清以来流派篆刻共240余方,时间跨度二千余年。其中流派篆刻又是一门学问。吴熙载“方竹四面印”
其中,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青田方章带有多重意义。“琴罢倚松玩鹤”这6字构成了某种文人的闲情;同时作为文徵明长子文彭的印作长期被后人奉为金科玉律,革新印材,自篆自刻,文人治印,也由此开始。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
在他之前,治印就分为两个阶段:先由文人篆写印文,后交专业印工刻治。这种篆与刻分工的方法,难以体现篆写者与治者共同的审美理想。文彭早年主要治牙章,由他书写篆文,印由李文甫代刻。从他偶然得到四筐灯光石后,发现石质印材便于奏刀,雄泽的铁笔在此找到用武之地。为文人治印找到理想材料。从此,篆与刻合为一体,印章再也不限于印信之用,也不止附庸于书画,而是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了,文彭也被认为是流派印章的鼻祖。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
这方印款为五面款,除顶款“琴罢倚松玩鹤”外,边款为: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即别墅)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馀之暇,每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洵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边款
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边款
这也可见流派印与玺印的明显区别,流派印前印面多为2.4厘米左右,且无边款。到了石章时代,边款成为了文人展示自己的诗文书法的又一片领域。清·任伯年 颂菽
展览还展出了印材,其中既有清代流传的印石名品,也有近现代雕钮大师的作品。展厅之中,搭建了明代文人书房场景,让观众感受明清文人治印的氛围。同时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在平板电脑上完整地了解并体验一方印章的诞生过程。韩天衡等在开幕仪式上讲述印文化,并介绍重点展品
展览现场
这场560多件展品的“中国印文化大展”虽然展品颇多,其实也仍然只是展出了印文化之一斑,展览将持续至3月30日,期间将更换部分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