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行要知进退懂敬畏有文化
还是记忆里那副乐呵呵的笑模样,还是记忆里宽容谦和的态度……相声艺术家赵炎今年迎来了他从艺五十周年,前不久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研讨会和庆祝演出,出现在活动现场的他虽然快70岁了,但依然是观众记忆里的模样,让人倍感亲切。
聊庆典
更是一次对传统的呼唤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炎和马季先生搭档,演出了《吹牛》《五官争功》《吃的研究》《我惯着他》《求名心切》等作品,并获得“十大笑星”的称号,圈内外的影响力自然不容置疑。
此次举办研讨会和庆祝演出,依然能够看到他的“好人缘”,姜昆、赵连甲、李金斗、李增瑞、李立山、李伟建等著名相声演员和众多后生晚辈都出现在研讨会现场。当天晚上在民族宫大剧院举行的《火火的年代火火的心——相声名家赵炎从艺50周年庆典晚会》更是热闹,郝爱民、王谦祥、李增瑞、冯巩、李金斗、李建华、刘伟、戴志诚、郑健、武宾、付强、贾旭明、李丁、董建春、金霏、陈曦等老中青相声名家悉数登场,歌唱家殷秀梅也跨界而来,高歌助兴。
如此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相声同行中并不多见。起初,赵炎也是有些抗拒的,“我本来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做,大家对我的人品和艺术是什么样心里都有数,干吗还要在会上表达?就害怕变成好人好事品评会。”但在团里看来,这次活动不仅是纪念他从艺五十周年,更是一次对传统的呼唤。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相声表演,从成立之初就区别于其他团体,以表演清新文雅见长,在侯宝林、马季、赵炎等几代相声名家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赵炎艺术生涯的研讨也是希望能够为年轻人树个标杆,让这种表演风格更好地传承下去。
让赵炎欣慰的是,研讨会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的总结,与会的曲艺相声表演艺术家和评论家们都在学术上有所表达,关于相声表演艺术应该坚持怎样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么多人能来参加这个活动往小了说是对我的情感,往大了说其实还是对相声事业的重视。”
忆生涯
恩师马季亲自给他改名
总结自己从艺五十周年,赵炎提到了“感谢、感恩、感动”三个词,其中他最强调的就是对恩师马季的感恩,“可以说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从赵炎相声表演艺术生涯的起步到巅峰,以及时至今日的“莫道桑榆晚”,都能看到马季先生的影子。从小就是文艺骨干的赵炎,17岁就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起了拖拉机手,后来又凭借着自己的文艺天赋成为建设兵团的文艺骨干,并在1975年的一次演出中吸引了马季的关注。当时求贤若渴的马季,专门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演出一个多月,演得嗓子都充血了,就为了能跟当时兵团的司令说,调动赵炎和姜昆到说唱团。
可是谁承想姜昆一下就找到了,赵炎却已经调到位于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在运输公司大修车间汽修部当工人修电瓶。因为没闹明白他去了哪里,人在东北的马季还安排团里的工作人员到前门廊房头条、二条去找他,找了一圈才知道他在河北廊坊。为此,马季又前往河北廊坊去找石油部管道局的领导调动他。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大圈,这才算是把他调回了北京,正式成为中国广播说唱团的一员。一位名家前辈,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如此劳心、费力,在今天似乎很难想象,但这就是那一代人对于艺术的执着。
马季先生不仅把他调回了北京,还为他铺好了发展的道路。为了让年轻人尽快地成长,当时团里安排“老带新”,马季干脆自己来带他,“为了一个年轻人能够尽快地成长,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下功夫、想办法”。赵炎原名赵殿燮,马季为了能让他火起来,还亲自给他改了两个火的“炎”字。
马季和赵炎师生合作,两人一主一副,一逗一捧,应该是以老师为主。但马季觉得赵炎嗓子好、形象好,就希望发挥他的长处给他更多的空间展示。他们做《吹牛》这个相声,就被设计成“子母哏”,给了捧哏演员更多地发挥空间。后来他们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都是“子母哏”,一代笑星就这样成长起来。“这样的恩师你怎么能不记得他?不感恩他?”赵炎说着说着就激动了。作为新时代的相声演员,马季不喜欢曲艺行里磕头拜师的老一套,因此直到1990年,赵炎才和姜昆等人以一场“谢师会”的演出正式拜马季为师。
谈创作
相声创新离不开生活
在马季先生突然去世后,人们很少能在电视上看见赵炎。他有些苦涩地说,因为老师去世的太突然,自己有一段时间确实无法接受,也沉寂了一段时间,但从未舍弃自己热爱的这门艺术。虽然现在在电视上出现得少了,但赵炎在线下的演出、授课并不少,一年下来在全国各地的演出能有一百多场,也培养了几位徒弟。
面对当下盛行的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赵炎直言虽然也有人找他直播和带货,但他还没琢磨明白,需要好好消化消化,“我不排斥新媒体,你排斥它,它就会抛弃你。”他还鼓励年轻人不要放过这样的机会,要敢于往外闯,基础是不能忘了创作,“马季老师跟我们说,一个真正的相声演员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做饭,你推出了一个好的作品,下一部作品还要能够接得住,这很难,但还是要努力。”
说到创作,赵炎对当下有些相声演员热衷于上网搜集段子,用网络段子拼凑作品的做法不以为然,“相声要创新就不能离开生活。”他说,他们当年一年到头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舞台演出,另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深入生活,还有三分之一在创作排练。
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在赵炎看来甭说一个演员的成长,就是一个好作品的出现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他说,群口相声《五官争功》从最初的创意到登上春晚舞台被全国观众看到就用了两年时间。《五官争功》原本是一个对口相声,但在一次次的表演中,马季发现自己一个人同时扮演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有些忙不过来,赵炎帮他分担了一些也不行,后来随着冯巩、王金宝、刘伟的加入,一人演一个器官,变成了群口相声。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让表演变得松弛自然,也让主题更加鲜明,也为它成为经典之作奠定了基础。
从第一次央视春晚就参加的赵炎,说不上来自己参加了多少次春晚,他只希望将来自己能在相声学术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现在相声行业发展受制于理论方面的欠缺,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他还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要知进退懂敬畏有文化,不能没有取舍光想着让观众怎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