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
相信在当下的年代,每个人身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拍达人”。当代不自拍感觉自己都Out了,那在还没有发明“自拍神器”时代,想自拍怎么办呢?艺术家们的字典里可没有“自拍神器”和“放弃”两个词,虽然没有电子设备,但有画笔啊!于是,自画像闪亮登场了。艺术家们通过自画像来“记录”自己的容貌,同时也传达当下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打开文森特•梵高在19世纪的“自拍世界”——他的“自拍”你会不会点赞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拍达人”的艺术之路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9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1853年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27岁决心当画家,十余年间创作了两千多幅作品,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早期风格主要受荷兰传统绘画以及法国写实主义的影响,画风朴实、色调灰暗,主要以荷兰的农民和工人为对象进行创作。
▲ Van Gogh《The Potato Eaters》,c.1885,72x93cm,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之后受到浮世绘作品、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色彩浓烈鲜亮,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在阿尔勒时期更是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画面充满张力和动感。
▲Van Gogh《Still Life: 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c.1889,95x73cm,National Gallery,London
梵高的艺术是自我精神诉求的真实表达,并对后来的野兽派以及表现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Van Gogh《Starry Night》c.1890,73.7x92.1cm, Museum of Modern Art,United states
PS?不存在的,“拍”的就是真实
梵高的自画像既不同于丢勒的“精修派”,将自我的形象融入到其他的主题中,使其更具有表现力;也不同于伦勃朗的“记录生活派”,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悉数以画的形式保留下来;梵高的自画像属于“真情流露派”,他毫无保留的将最真实的自己表现了出来。
▲Albrecht Dürer《Self-portraits》c.1500, 67.1x48.9cm , Bavarian State Painting Collections ,German
▲Rembrandt《Self-portrait》c.1640,102x80cm, National Gallery , London
同样是画家,为什么他们却多以自我为主题进行创作?难道是他们人缘不好、还没钱找模特,所以自己当模特?这个猜想看起来荒谬,但却适用于当时艺术创作全靠弟弟接济的穷画家梵高。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艺术家们看来,画人物对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有非常大的帮助,并且通过自画像能够让他们进行自我对话,有助于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
下图是梵高的第一幅“自拍”。紧锁的眉头下,眼神十分坚定,他深刻的领悟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的真谛。梵高曾说过:“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我关心人的灵魂而不是结构……”
▲Van Gogh《Two Self-Portraits and Several Details, Drawing, Paris》 c.1886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带黑色毡帽的男子》绘于1886年,当时梵高还没受到印象画派的影响,画面和色调都很深沉,显得十分的压抑。这时的他还饱受病痛的折磨,经常食不果腹。为了掩饰削瘦的面容,他续上浓密的胡须。这波操作是不是和在自拍时用“头发挡脸显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人家是真瘦,而小编…对不起,打扰了……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 Dark Felt Hat》c.1886 ,41.5 x32.5cm,Van Gogh Museum , Amsterdam
《戴草帽的自画像》则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梵高深受偶像米勒的影响,一直把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当做他的创作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印象画派和浮世绘的影响,画面开始变得鲜艳明亮起来。从此梵高在追求色彩的路上,策马奔腾,一去不复还了。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 Straw Hat 》c.1887 ,40.6 x31.8 cm,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下面这幅是梵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他在寄给提奥的信中写道:“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充满哀伤。”。而梵高的弟媳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像的一张。
▲Van Gogh《Self-Portrait in Front of the Easel》,c. 1888, 65x50.5 cm,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在这之后,梵高以不愿再当弟弟提奥的累赘为由,离开了巴黎去到阿尔勒。画风日趋成熟、技艺越发精湛的他信心大增,真诚地邀请了许多同行前来共创“南方画院”,但却只收到了高更的回应。孤独的梵高得知高更要来,喜大普奔欣喜若狂,还为友人精心布置了房间。后来,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天才艺术家在阿尔勒度过了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Paul Gauguin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c. 1888 , 73x91cm,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下图是梵高当做礼物送给高更的自画像,背景被简化处理成温润的蓝绿色,视线集中在人物的面部,脸部的轮廓线条十分明显,可以看到颧骨突出,眼神冷厉、笃定,像极了东亚人的神态。梵高还把头发剃了,显得背景就像一个圆环围绕着头,眼部周围也同样采用了弧形的笔触。
▲Van Gogh《Self-Portrait Dedicated to Paul Gauguin》c.1888., 61.5 x 50.3 cm,Fogg Museum,United States
可惜好景不长,这对“好基友”因性格与意见不合争吵不断。高更宣布:“我必须得前往巴黎,文森特和我无法和平共处,我敬仰文森特的非凡才智,就此离去,分外痛心。但离开是绝对必要的。”之后便离开了阿尔勒。被好朋友“抛弃”的梵高做出了艺术史上令人震惊的自残行为——割下自己左耳的一部分,并通过两人都熟悉的人转交给高更。包着“左耳”的毛巾上还写着“别忘记我”。
“割耳事件”之后,梵高画了几幅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下图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上的他看不出痛苦,反而显得很从容,嘴上还叼着烟斗。然而背景的红色与橙色和前景的绿色夹克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暗示了紧张不安的气氛。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c.1889,51x45 cm, Private Collection
梵高擅于使用象征性的颜色来凸显内在的情感活动,在夸张的色彩与跳跃的笔触下,一种独特、旺盛的“生命力”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背景和夹克都使用了同一种偏深紫的蓝色,头发很黄,胡子也用了相近的橘黄色,这显得整个头部格外突出。脸部泛着绿,眼神里透露着不安与迷茫。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写到:"这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弱又苍白, 样子像个鬼。"
▲Van Gogh《Self-Portrait》c.1889 , 57x43.5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随着精神问题的不断恶化,梵高常常被人当作疯子看待。最终他的邻居们不堪其扰,联名请求市长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一待就是一年零八天。在此期间,精神清醒时的他仍然坚守着画家的信念一直作画。
这幅自画像被梵高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蓝色的笔触、水纹状的线条描绘出了看似正在颤动的背景。茫然呆滞的眼神、平静的面孔、充满生命力的背景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Van Gogh《Self-Portrait》c.1889 , 65.0 x 54.5 cm,Musée d'Orsay, Paris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作为送给母亲70岁的生日礼物,可能是梵高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为了让母亲放心,他剃掉了乱糟糟的胡须,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健康,整个人也显得整洁了许多。然而,这些努力依旧掩饰不了眼底透露出的绝望。1889年,梵高选择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就此陨落。梵高的这张“自拍”已永远处于发送当中……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out beard》c.1889, 40x 31 cm, Private collection
无论是“自拍”还是“自画像”,都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适当的“自拍”可以增添乐趣、记录生活的某一瞬间、赋予生活故事性。但是,不要专注“自拍”而忽略生活的本身,珍惜、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远比日后看着“自拍”来回忆要美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