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掇英——院藏女画师作品展”展厅现场,12位已故女画师的照片(按年龄排序)
“画院掇英——院藏女画师作品展”展厅现场
陈翔:(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展览现场展出的周鍊霞、吴青霞迎接齐白石的旧影
江宏(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原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陈佩秋,《春花喜鹊》,绢本设色,无年款
汤哲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和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汤漱玉《玉台画史》
任霞以后,真正的女画家,最出名的是吴杏芬,女界第一大画家。照片上能看到老太太的气场很大。三十年代开始,开始有女子书诗会,就是名媛组织,他们家里有底蕴,比较重要的就是李秋君,她家里是大资本家。陈小翠父亲陈蝶仙地位很厉害,阿哥是陈定山,去台湾后写了一本《春申旧闻录》。庞左玉是庞莱臣的侄女。此外,还有顾飞也是名流人家。吴青霞气派也很大。陆小曼的丈夫徐志摩大家都知道的。李秋君,《万紫千红》,纸本设色,1963年
画院中,张红薇是资格很老的,与革命军相关的。此外,我感觉陈佩秋确实是跟别人不一样。她本身是在重庆西南联大攻读经济,父亲是银行家,是黄君璧让她去学画的。实际上这批女画家里面,我感觉结出的硕果就是她。真正我觉得能称之为艺术家的,独立艺术家,这里面陈佩秋是当之无愧的。她们是代表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所谓结构发生变化。上海中国画院老画师写生岳阳路
王彬(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周錬霞,《蔡文姬修史图》,纸本设色,1978年
还有就是“被一个时代塑造的”。解放以后,画风好像走出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个时代又给她们塑造了一个新的制约性,又或是新的导向性。我写过评论,说女性解放,不是说女性解放的问题,女性解放其实是人的解放。人解放了,才有女性解放。如果人不解放,女性的解放也是空话。陆小曼旧影
研究1949到1956年的这历史,大家都能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解放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这种转型,并且并行的一个时期。对于艺术领域也是重要的改造的阶段。包括新年画,包括对中国画和油画的改造。这个改造,其实是对于知识分子或画家自身的改造、思想改造、创作主体和形式的改造。这可能是中国画作在建国之初面临共性的问题,也是这些女画家面临的共性的问题。陆小曼,《黄山小景》,纸本设色,1958年
彭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曼庐墨戏》图册中陆小曼照片集
如果客观地从美术史角度来看,我觉得至少这里面大部分画家,其实她们都是专业画家.大部分的画家,尤其我之前也很熟悉、很尊敬崇拜的陈佩秋先生,包括周鍊霞、陈小翠等,她们的画,实际上她们可以进入美术史,她们的作品也没有明显的闺秀色彩。实际上,她们在用自己的画笔画这个时代,画她们个人对时代和对历史的一些理解。中国女子书画会
1930年代前后,特别是1910年代一直到1930年代,美术院校开始了,开始蓬勃发展。这是从美术本身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这个角度中,把它放在整个海派的研究脉络里面去研究的话,它跟当时的美术院校、包括美术社团的成立,都有很大的关联性。潘玉良自画像
上海有一批画西画的,潘玉良、唐蕴玉等,她们虽然背景与画国画的这些女子不一样,但相对来说,家里条件也是比较好。这样的一个群体,她们之间的同与不同,整个文化背景下她们的角色或者是她们的志趣所在不一样。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的话,是很有意思的。中年时期的陈佩秋
和此前的绘画界高级票友,某某名画家的女弟子相比,新中国的女画师有更大的突破。新中国有了画院政治任务,反映主旋律,反映时代的潮流,节拍。可以说因为这个时代大潮下,画家抛弃很多传统韵味或者是书卷气,同时也逼着那样一群人画一些你陌生的,你不了解的。有利于艺术的突破。中间有一些优秀的女画家,也创作了她过去的条件下不可能创作的那些作品。展厅现场,《蜜蜂杂志》文献
这些女画师在画院的环境下重新凑到一起,在新体制之前的雅集、画会的形式就被打破了。看到那些图,我会很想知道她们又是怎样重新在一起切磋画艺,包括跟其他的艺术家交往也好,然后再去创作她在画院时代的创作。张红薇
我想洋画运动为什么会被受到关注。西学东渐的问题,他们跟现代中华民族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五四以来的女作家,比如说丁玲、箫红对于妇女解放和中国革命话语权的切入有关。但这12位女画师,跟这些话题都稍微远了一点。但她们身上结合的新旧传统的交替,复杂的融合与悖论,是非常有意思。陈小翠,《报春图》,纸本设色,1966年
同时复魅,消费主义的社会里,人们又开始关注她们。比如那天我和别人展览,他说李秋君没有想象中画得那么好。想到我做的一些功课,包括之前在民国期刊当中这么高频率的曝光,一方面是祛魅的同时也被复魅,画得不是那么太好的女画家,在那个时代为什么被烘托得如此耀眼?我想文化史的解读,有时特别奇怪,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祛魅和复魅是交替进行的,非常有意思。在更深的层次,更广的方面。触动大家一起来欣赏,一起来探讨。部分参与座谈会者在展览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