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铜奔马, 武威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原型,这一被叫作“铜奔马”的国宝文物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长45cm,宽13cm。自这件铜像出土以来,对于它该如何定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这一文物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一座已遭多次盗掘的东汉墓葬,马的造型,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甘肃省博物馆文献,称其为“铜奔马”
对于铜奔马的命名和马蹄下的飞鸟,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很多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其后,又有学者根据物种的外形认为马蹄下的应为“鹰”,如知名畜牧学家崔堉溪就曾列举了“马踏飞鹰说”的主要理由:“燕子体小,马蹄踏上之后,露出的燕体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燕尾较短而分叉,鹰尾较长而尾端整齐;鹰飞的速度在鸟中最快,“马踏飞鹰”更能说明马跑的高速度;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皆有,而燕罕见;马与鹰在古今常被人视为狩猎工具,猎鹰与猎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飞奔,对同一猎物追捕,燕子很少有这类行为;古今养鹰人多喜欢在鹰尾上部系一响铃,鹰飞铃响助兴,‘铜奔马’模型,飞鸟尾巴上部果然有一个系铃的孔眼。”马踏匈奴 西汉 陕西兴平 霍去病墓
东汉时期,匈奴仍然是汉王朝的主要敌人,双方进行了多次战争。武威雷台汉墓埋葬时间的东汉后期,敦煌人张奂(公元104-181年)在永寿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为安定(今甘肃镇原)属国都尉,曾率军大败匈奴,“郡界以宁”。武威雷台汉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张姓将军,是否张奂的族人尚难确认,但他参加抗击匈奴入侵,立下战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里除了这件“马踏匈奴鹰”青铜雕塑,还有一个庞大的青铜军事仪仗队,庆祝胜利的主题非常明确。军事仪仗队(复制品) 武威雷台汉墓 原件藏甘肃省博物馆
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鹰的习俗,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黄金王冠,冠顶正中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其造型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蹄下的鹰非常相似,展开的双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头部姿态有所不同。王冠上的雄鹰昂首挺胸,威严目视前方;而武威军马蹄下的鹰则是驯服回头,而且鹰嘴被踩在马蹄下已经无法再啄人或马了,显然是已经被打败降伏的样子。匈奴鹰金冠 战国时期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藏
马踏匈奴鹰(局部)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青铜作品,从1969年10月出土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最初是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又有“马超龙雀”、“天马逮乌”、“马神天驷”等诸种称谓。1983年,这件铜奔马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影响巨大,所以其定名必须慎重。相关学者认为,通过利用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还原作品的原始历史语境,找到了有力的证据,除“铜奔马”的命名外,也可将这件重要文物更名为“马踏匈奴鹰”,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