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
“三毛”的诞生与变化《三毛头像》 纸本墨水
《三毛流浪记》是我父亲1947年开始创作的一部作品。最早什么时候画了三毛,他自己也并不清楚,后来在他去世以后,我们在上海图书馆的帮助下,找到了最早的三毛——1935年7月28日,在《图画晨报》上面刊登的这么一个儿童形象的连环漫画。其实在三毛之前,我父亲也是画过一些小孩子的漫画,但后来因为“三毛”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就延续了。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刊登在1935年7月28日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
当时,我父亲在创作三毛这一儿童形象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宗旨,他希望尽量不用文字。其原因是1930年代,中国文盲还比较多,虽然这是一个儿童漫画形象,但并不完全给儿童看,而是希望更多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看到三毛的故事。当时上海报纸上也有不少漫画连载,但三毛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也是因为张乐平以小孩子的角度画三毛。《三毛从军记》(第86幅)
从1935年到1937年,我父亲画了很多三毛,不单发表在《图画晨报》上,上海许多报纸,杂志上面都有。但到了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当晚上海的几个漫画家就开了一个会,迅速成立由7个人组成的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是叶浅予、张乐平为副领队,宣传队的7人包括特伟(后为新中国动画电影开创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梁白波(当时叶浅予的女朋友,中国最早的女性漫画家)等,六男一女组成的宣传队号称“漫画界七君子”。但“8·13”后一直无法离开上海,直至8月31日从上海西站(今中山公园地铁站位置)离开上海去往南京。救亡漫画宣传队在创作 右起:张仃、胡考、张乐平、陆志庠
我觉得这些漫画家很不容易,因为就当时而言,画漫画的收入是不错的,他们能抛弃在上海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去宣传抗日,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先在南京周边宣传,后来南京失守就到了武汉,武汉成立了国民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第三厅的厅长是郭沫若,第三厅主要负责把抗日文艺青年组织在一起,以演剧、电影、漫画等文艺的形式鼓舞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从前排戴眼镜者起沿顺时针方向:胡考、张仃、张乐平、叶浅予、梁白波、特伟、陆志庠、陶今也
漫画宣传队队员给孩子们讲解作品
当时已经不创作“三毛漫画”的父亲在武汉成立第三厅后,画了两三幅三毛有关的参军故事。此后,我父亲始终在前线,始终在做抗战的宣传刊物。比如,武汉失守以后,他们到长沙,长沙以后又到桂林,到了桂林后,因为叶浅予先生要去香港办《今日中国》,漫画宣传队一分为二,一队由我父亲担任队长,另一队为特伟带队,特伟先生的一队往大后方往贵阳、重庆走,我父亲是带的一队往前线走,从桂林到安徽、浙江金华,然后到上饶,赣州,后来赣州又失守,父亲到了广东……一路下来8年,我父亲几乎一无所有,除了娶了一位太太,也就是我们的母亲,有了孩子、家庭。这8年,他一路在走,一路在画一些抗战宣传画和漫画,在漫画宣传队解散后还在画。这些抗战救亡的宣传画在当时的确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路下来,我父亲也亲眼见到了在日本铁蹄下劳动人民的疾苦、互相帮助的真情,也看到发国难财的商人。通过抗战,看到多面的中国,我觉得这对我父亲是思想上的很大很重要的一个催化作用,他像是受了洗礼一样,心灵受到了升华。所以抗战胜利,他回到上海以后,第一个就画《三毛从军记》。《三毛从军记》封面
《三毛从军记》很多源自我父亲亲眼所见,所以这套作品1946年在《申报》发表后,很多人都喜欢看。我父亲没有参过军,但是曾多次到最前线慰问当时的抗日部队,知道他们如何抗日、如何打仗的。《三毛从军记》也是中国第一部军旅漫画,甚至后来好多人把他这部作品和捷克作家哈谢克创作的《好兵帅克》相提并论。而且,《三毛从军记》是中国第一部没有文字的长篇漫画。《三毛从军记》
《三毛从军记》从头到尾围绕了一个小兵,从一个小兵的角度看整个战争的情况,我父亲在这部作品中也并没有把三毛画成十全十美的形象,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有一些缺点。这也是我父亲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三毛从军记》
澎湃新闻:《三毛从军记》与《三毛流浪记》的故事有怎样的关系?在怎样的背景下,您父亲画了更贴近生活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节选)
画完《三毛从军记》,我父亲有想过回到1930年代画三毛的题材,也画了一些,称为《三毛外传》,也被大家所喜欢。但1946和1947年的情况已经和8年前太不一样了,上海物价飞涨,当时我的父母有了三个孩子,但因为房价飞涨他们就在在嘉兴租了一个房子。《三毛流浪记-前倨后恭》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和我父亲关系要好,他受《大公报》的委托希望我父亲为《大公报》也画一套三毛,我父亲说正好在构思,并给出了一个《三毛流浪记》的提纲。陈伯吹表示,你画了,《大公报》就发。《三毛流浪记》
当时《三毛流浪记》的影响很大,后来香港的《大公报》还重新刊登了《三毛流浪记》,三毛几乎是当时最时髦、名气最响的人物。《三毛流浪记》的故事结束于1948年10月,一共是248幅。《三毛从军记》一共126幅。如今《三毛从军记》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也就是今天的中华艺术宫;《三毛流浪记》给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在“回眸——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中首次展出馆藏《三毛从军记》的60幅原作。 赵东阳 图
1949年初,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为救助流浪儿童,计划与我父亲一起举办一个关于三毛的义卖和展览,并接受捐款成立“三毛乐园”专门帮助流浪儿童,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有书读。1949年4月4日(当时的儿童节),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今市百一店)举办了一次展览,我父亲画了30幅三毛的水彩画进行义卖,当时30幅作品全部售完,最高的一幅是一位外国记者以800美元拍下,当时800美元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展览中上海商会的会长还主持举行了募捐,所获款项后来全部用于办“三毛乐园”,这在当时也是一次有很大影响的慈善募捐的活动。张乐平正在绘制“三毛”主题宣传画 摄于1950年1月
因为大众喜欢三毛的形象,后来来约稿都偏向于三毛,也就有了后来《三毛日记》、《三毛迎解放》等一些作品。三毛日记1-向日葵(1950-1965年)
《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更接近于文学,除了《三毛从军记》与《好兵帅克》外,《三毛流浪记》则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相提并论。《三毛解放了》
《祖国万岁》(1961年)
其实也有人问,三毛是个苦孩子,现在我们生活这么好,还会有人看吗?我也曾和几位法国记者在采访时交流过,他们觉得三毛根本不是一个穷孩子,他很富有,精神上的富有。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个小孩,屡败屡战,而且永远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长大以后会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去年联合国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可持续阅读的书,在中国选了三本,其中之一就是《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与孩子们在一起
1970年代末,张乐平(右)和巴金先生
张乐平多种艺术门类的吸取和形成《东郭先生》(1955年)
《江南小女孩》(1979年)
当时上海有好多漫画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偶像,但是我父亲似乎没有,什么都学,博采众长。他在1928年左右到顺昌路永年路附近,有几个漫画家组建了一个漫画会,这个漫画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活动地点在丁悚先生家中,当时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黄文农、鲁少飞、叶浅予等等常聚在一起探讨漫画。我不知道父亲是经人介绍还是如何知道漫画会的,但通过漫画会他认识很多漫画家,在这些老大哥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也开始往漫画上靠。其中他和叶浅予年龄相近,所以接触比较多。我觉得有好多东西其实并不是在学校里面学的,有时候大家平辈的学友之间相互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朋友之间的学习和互相影响、还有看到了一些国内外的书,我父亲就这样汲取营养,后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坐者:夏衍;立者(左起):华君武、张乐平、廖冰兄、郁风,摄于1983.6
澎湃新闻:漫画会聚在一起大家相处是怎样的?《小猫咪咪》(第40-2幅)
解放后,这些漫画家就难得聚在一起了,因为像华君武、张仃、胡考等都去了延安了,后来都是干部,但北京开会,或者聚在一起时,大家还是会相互开玩笑,我每次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喜欢听他们讲这些老的故事。其中叶浅予和我父亲像兄弟, 1939年漫画宣传队在桂林分成两队的时候,叶浅予先生还请我父亲照顾好他弟弟,女儿也一度生活在我们家,所以关系一直是很好,和其他各位漫画家也非常好。《装束》(1936年)
澎湃新闻:您最喜欢您父亲的哪一件或者哪一张作品?夹道欢迎苏联贵宾(1957年)
上海城隍庙(约1959年)
澎湃新闻:您父亲对您影响比较大的是什么?张乐平之子张慰军 赵东阳 图